关键字
文章内容
为什么要这样想起秋天
 
 
修改时间:[2012/07/02 01:18]    阅读次数:[605]    发表者:[起缘]
 
为什么要这样想起秋天
文/ 恨鸟

今日立冬。从时令上讲,秋天到今天就结束了。
我那最最深爱的秋,还没有欣赏够呢,怎么这么快地就溜走了呢。
一年四个季节里面,我最喜欢秋天。春天太暧昧,夏天太热情,冬天太阴郁。我唯独喜欢这秋天,碧水长天,万物寂然。在一片宁静里面孕育着妩媚,在一切成熟里面显露出风韵。
秋天适合出门远游,秋天适合登高望远,秋天适合一个人静静地呆着,陷入沉思。秋风浩荡,层林尽染;长河落日,霜月秋虫。这是秋天独有的胜景。

我怎么就那么迷恋着人间的秋色呢?
童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里的,至今仍然是一幅秋意盎然的山水画图。乡村的秋意总是来得早。秋风乍起,秋叶凋零。我在飒飒秋风的周日黄昏时分,迈步去向七八里地外的学堂。而身后,永远都是站立在秋风里的妇人,那是我的母亲。她单薄的身影,还有那在秋风里随风吹动的鬓发。我走了一程又一程,直到转过那片山坳,偷偷回头看,母亲还兀自站在秋风里。她的身影,显得那么的渺小和孤单。永远是这样的镜头,多少年来,每想至此,我永远都是心头一热,有湿湿的东西从眼眶里不可控制的流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也算不上远行,但是在年少的我的心里面,已经有着一样一样苍凉的意境。
少年时的秋天,是母亲浓浓爱意的化身。

慢慢地,从书本里面,我读出更多秋天的意境,对秋天有更多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从书本里面,我倔强地搜寻我心中独有的美丽。我一度对郁达夫和川端康成深深迷恋。这一中一外的两位文学大师,用他们秀丽缠绵的笔触,不约而同地抒写了秋天的美丽。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自不必说,即使是川端的文学作品也一样透露着一股浓浓的残缺与颓废的风格,这是属于秋天的笔法。文学从来是不分国界,中日两位文学大师,用他们细腻缠绵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秋的寂然之美。
设想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太阳懒懒的照在身上,有一股薄薄的温度。这样的时光里,最适合捧一本闲书,漫不经心地读。可以是《故都的秋》,可以是《秋声赋》;可以是欧阳修,可以是川端康成。一切全凭了你的心境。淡淡的风不知从哪个方向吹来,顽皮地想掀开你的书页。也许你就随了风儿去,把书扔在阳台上,浅浅睡去。然后再做一个清梦,梦里,听秋天窃窃私语。又或许,是在有雨的日子,隔着窗花玻璃,听那缠绵的雨声,遥想雨打残荷的意境,多么惬意。
有人说,秋天是走向衰败的开始,我从不以为然。秋叶飞舞着离开枝头,把一个春天的希望和一个夏天的激情交给这个成熟的季节。纵然零落成泥,也曾无限荣光。叶子跟枝头诉说的不是落寞,是眷恋!更喜欢那一池的残荷,优雅地挺立在水面,就像是一个个舞者。荷叶已经枯萎,乃至凋零,这时候你要俯下身去,仔细看它的经脉纹理,断然会爱上这介于黑与白的灰的精灵。这是一塘秋天的诗,且去品读。季节轮回里,秋天披上一件外衣,衰败只是秋天暴露在衣服之外的表象,那些属于秋之精髓的各种景致与韵味,唯有用心来感悟,正如宽衣解带的过程,才能欣赏到美丽的胴体。我以为,能够读懂秋的意境的人,才是大自然里的大爱者。这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是郁达夫的秋天的虫鸣;是蕴含了成熟的丰硕,是蓦然回首的惊艳。
青年时候的我,体会着秋天颓废之美,残缺之美。或许,美到极致,便是痴迷。

如今的我,更愿意把秋天比做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先看她的眉目,再看她的腰身,要到最后,才会读得懂她独有的神韵。碧蓝的天空,就像她恬淡的神情;浩荡的秋风,就像她骨子里独有的气质;而随风飞舞的霜叶,正是这秋天女子的灵动色彩,优雅而从容,温婉又美丽。
我爱这秋天,就像我爱着这秋天里绝色的女子。可是老天爷并不让我独美,总是在四季轮回里准时带走我的心头之好。我也拗不过这自然规律的更替,于是就以一个伪文人的姿态,讪讪地说:去吧,我会等你在这里,每一年的这个季节。
迷恋秋天,或许就是一种天生的情结。可是这样美丽的秋天,怎能不叫人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