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刚毕业的同系学姐给我打电话,我们聊了很久,关于友情、生活、工作等等。一直以为学姐是个乐观自信的人,但听到她用略显沙哑疲惫的嗓音给我讲了毕业后找工作碰壁的经历以及遭遇的种种,我的心头不禁涌起了一阵阵的酸涩,放下电话后,我想了很多。每当大学毕业的时候,校园里注定是寂寞而伤感的,结束了象牙塔单纯无忧的日子,和纯真的同学老师说再见,我们终将会面对复杂冷峻的社会大熔炉。曾经怀揣着无限梦想的大学生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会面临各种职业的抉择,原来大学生,曾经的天之骄子,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招工单位的认可,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放缓,使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增大,负面影响已初显端倪。尤其是非名校的学生危机感更强,问题更突出。许多毕业的师哥师姐常会慨叹“毕业即失业”,听起来虽然有点无厘头,但里面的辛酸意味更强。 不禁又想起了我们高考时的青葱岁月。当时的我们好好学*,一心想考入一个好的大学,这样光明的前途也就有了保障。就算是现在,上至政府官员,社会精英,下至普罗大众,平民草根,社会对高考的关注也达到了最高的一致性。但如今呢,从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本来进入“冬季”的大学生就业更加雪上加霜,而高考是走进大学的门,就业是走出大学的门。一面为了一个好的大学挤破头,另一方面又为出来后的前途发愁。这种前后矛盾也反映了社会在对待大学问题上的思想错位。 在我看来,大学生就业首先是一个教育体制的问题。中国奉行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使很多学生认识到学*就是为了考试,在大家的眼里,分分分始终就是命根。像大学期间流行的“考证热”很能反映问题。大学生接受的十几至二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在与社会隔离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许多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严重的盲目性。 另外,大学生是否找不到工作还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有人说其实大学生找工作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新增的近千万岗位,但为什么就是没有大学生的呢?前两天也看了一篇报道说2011年的广州饮食行业缺工达到十万人之多,从今年年初,东部沿海的“用工荒”已成常态,招工难带来的民生和经济方面的问题也越发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这就说明,我们不是没有岗位,而是有没有自己认为合适的岗位,能不能顺利的就业。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我们更多的是必须对自身的职业选择问题具有前瞻性。很多同学找工作碰了壁,觉得很痛苦。但殊不知我们已经进入了就业渠道的误区,找工作不是终极目标,个人的发展讲究后劲。现在我们就精疲力尽了,那以后怎么办?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逐步平民化的今天,那张小小的毕业证书不再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资本,生存本领才能使自己找到真正发展的位置。 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跳跃感让人晕眩,也使裹挟在其中的人气喘心慌,正如宗白华所言,人生是个不能息肩的重负,不能驻足的前奔。敢问大学毕业生的路在何方,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我们人生知识的探讨。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法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希望能够一蹴而就,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才是“除旧布新”的有效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