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人到老年显才华
 
 
修改时间:[2020/03/25 09:07]    阅读次数:[214]    发表者:[起缘]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随着岁月的流逝,人总是要陆续步入老年人行列的。每当这时,一些老年人往往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认为人到老年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对工作、学*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在悠哉游哉或悲观失望中消磨宝贵的时光。应该说,在老龄化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这是很不足取的。

  由于自然规律的驱使,人老退休是必然的。但人退休了,并不意味着已掌握的知识、才能也随之“隐退”,更不意味着从此与学*、工作就“拜拜”了。大量事实证明,老年人如果壮心不已,仍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首先,从人的寿命来看,随着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如今“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成为历史,七八十岁乃至年龄更大的老人比比皆是。按60岁退休算,尚有几十年的余生,白白浪费岂不可惜!

   其次,从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的大脑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若思想怠惰,无所用心,就会发生退化现象,导致未老先衰;若勤于用脑,善于思考,不断接受新的刺激,脑血管多处于扩张状态,可重新“发芽”长出新神经,从而有效地延缓大脑乃至整个身体的衰老。

   第三,从“补偿”观点看,老年人的体力和记忆力虽然差些,但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还是强的。并且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可扬长避短,以长补短。

   第四,从历史上看,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至今有不少人是“人到老年显才华”的。如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年近花甲写成名著《论衡》,唐代医学家孙思邈70岁时编写了《千金要方》,清代蒲松龄古稀之年脱稿《聊斋志异》。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在现代这个对于人才有着大规模需求的社会里,老年人是社会的极其宝贵的财富。可以断言,人进入老年期,根据老年的特点,适当调节活动方式,能够迎来人生的“第二届青春”,保持和发挥创造性,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那么,老年人应当采取什么方式显露才华呢?笔者认为,老年同志在加强锻炼与健身,确保体力、精力充沛的前提下,大体可以从事这样几个方面的活动:

  持续性活动。虽说青壮年是事业有成的“黄金年龄”,但对某些行业的人来说,却偏偏像石榴一样“老来红”,如政治家、作家、学者、医生等,完全可以打破退休的界限,创造条件马不停蹄地继续从事自己的职业,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果。

   总结性活动。在长期的活动中,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过程中,他们摸索出一些出成果的带规律性的方式方法。尤其是那些杰出人才,本身所走的道路就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这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所以,采用著书立说或写回忆录等形式把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传下去,对社会是有益的。

  扶持性活动。即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培养、扶持接班人,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发展我们的事业。这不仅适合于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机关的党务及行政管理人员,而且适合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

   社会性活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到老年都有一个离开工作岗位,按照国家规定退休的问题。老年人就要从立足单位到面向社会,实现人生和创造的转变。老年人可以用自己较高的威望和一技之长,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