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童年的露天电影院
 
 
修改时间:[2020/03/13 09:07]    阅读次数:[229]    发表者:[起缘]
 

  (程波)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落进村西的无影山后,忙碌了一天的小山村又转而喧闹起来,家家户户吃罢晚饭,扶老携幼提着板凳、马扎、蒲团从村的四面向村中的大操场急匆匆赶去,今晚全村的盛事---公社电影队来放电影了。

   四五十年前,农村里的文化生活极度匮乏,一个耍猴的和几个盲人宣传队的来到村里,都能吸引全村的老少爷们倾巢而动,能放一场电影,理所当然便成了全村最受欢迎的一件大事。

   村里放电影,不用下通知,你传我,我传你,消息很快传遍全村。村里演电影,最高兴的莫过于和我一样的七八岁的小孩子啦,露天电影在村小学的操场,一大早就到大操场上画方占场,操场的南边竖了两棵高高的刺槐木桩,电影的银幕就系在两棵大木桩上。

   黄昏时分,银幕早早挂好,电影放映员小乔(村里人都这么叫)就把汽油发电机启动,把电线接上,放映机架好,先对光,调试好焦距,装上胶片盘。电影放映前,一般大队书记要先讲几句话,一般都是借着放电影人齐的机会把大队的工作和计划生育再强调一下,每当这时,我们这一群小孩子都盼着他早点讲完。那时候,电影正式放映前一般都先放加映片,就是纪录片。七八十年代我们乡下没有电视,更没有新闻联播,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出访等国家大事都是通过纪录片看到的,加映片时间一般不长。电影正式放映前,小乔都会拿起话筒简单说几句,先介绍今晚电影的名字,简单的电影介绍,然后开始放映。那时,电影就是全村老少聚会的由头,左邻右舍凑在一起拉着家长里短,老人们往往占据着银幕最前的位置,来不及吃晚饭的手里掐着一块玉米饼子,就着大葱,毫无顾忌地在银幕前吃着。放映场上热闹异常,母亲们怀里抱着孩子摇着扇子驱赶炎热和蚊虫,老爷们嘴里叼着眼袋锅,陶醉地吸着自家地里中的旱烟叶 ,半大小伙子和大姑娘往往选择在电影场的最后面说着悄悄话,村东头和和村西头好久没有见面的,高声的打着招呼,那场面就像赶集一样热闹。电影也吸引了邻村的的乡亲们,他们一般站在人群的四周等着电影开演。放映场上最欢快的就是我们这帮七、八、九、十岁的孩子,在人群中窜来窜去,把放映场当做游戏场,心思完全不在银幕上。

   那时的电影没有预告,放映员拿的什么片子就放什么,好在乡亲们不挑剔,不管放映什么,都能从头看到尾,绝不退场。村干部比较负责,往往和放映员商量,下次放电影一定拿几块乡亲喜欢的片子。

   那时,由于电影放映设备和胶片老旧缘故,经常放映当中出现故障。有时候片子断了,放映员要用胶把断裂的片子接起来,有时接片的时间过长,焦急的乡亲们嘟哝的声音不断,放映员满头大汗,不敢有半点闪失,这个时候我们这帮小子就撒欢地在放映场乱窜。

  当时,我们乡里有两个放映员,另一个大伙儿叫他小王。一部好看的片子两个村庄上映,这就需要两个村传递片子,我们管它叫倒片。一个村演完,另一个村子派去接片子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飞快把片子接送到村里的放映场,小乔赶紧把片子放在倒片机上倒过来,一场电影就在演演停停中慢慢度过,虽然时间漫长,丝毫没有影响到大伙儿的观看热情。

   那时候兴派饭制度,不管老师、公社干部还是来村里办事的,都会排到老百姓家里吃饭,放映员也不例外,常会在老百姓家里吃饭。母亲好脸面,只要派饭到我家,母亲都会把家里最好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村里也愿意把饭排到我家。放映比较晚的话,放映员会在村里留宿。第二天他又会开着汽油三轮摩托车拉放映机去邻村,今天佃里,明天胡家北、后天王埠庄…一个村一个村的跑着放映。

   虽然过去了四五十年,小时候我看的电影还都有印象,大多数电影不是战争片像《地道战》、《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就是外国电影。那时我们国家和欧洲的一个叫阿尔巴尼亚的国家十分友好,在我一年级的时候看了阿尔巴尼亚的二战影片《第八个是铜像》,还有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这部电影情节好像很惨,看电影的时候我看见好多婶子大妈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放映最多的还有戏曲片。我七八岁的时候随大人到邻村东古场看了一部叫《追鱼》的电影,那时候完全看不懂咿咿呀呀的唱词,只记得电影里鲤鱼精变身的美女受惩罚要被剥去鱼鳞的情节。那个年代,适合我们小孩子看的电影很少,就记得小学二年级大约是77年的冬天在村里看了一部至今仍然记得电影名字的电影《阿夏河的秘密》,演的是一群少年保护集体木材的故事,演这部电影是个隆冬,外面下着薄薄的雪,干冷。脚都冻僵了,但是银幕上少年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我,一直坚持把这部电影看完。

   放了学以后,常常随着大人到邻村看电影,邻村的范家屯、草场、南古场、二十里堡、胡家北、下铺子、耩后、丁家埠都留下我童年、少年时代追逐电影的足迹。每个村子看的电影细细回顾还都有印象,一部叫《大河奔流》的电影是我小学三年级大约是78年,随大人到离村5里地的二十里堡村看的,故事大概讲的是黄泛 区人民响应党的号召,改造黄河变害为利的英雄事迹。第一次在这部故事片里看到演员扮演的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保密局的枪声》是79年在胡家北村看的一部反特电影,至今还记得电影里地下党员刘啸尘的光辉形象。那时我随大人看电影最多的村子是离村6里地的南古场村,这个村演电影比较频,现在思来想去,可能是放映员是这个村的缘故吧。在这个村看的电影有印象的是反特片《黑三角》,里面的女特务水鸭子阴森森的眼神吓得我电影散场后心还扑通扑通跳。倒是这部电影里面的一首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给我留下无比美好的印象,至今这首歌还经常哼起。在这个村看的电影有印象的是一部叫做《枯木逢春》的黑白电影,讲的是南方农村广大人民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消灭血吸虫病的故事,电影中引用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著名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当时,每个村的合作医疗点墙上几乎都挂有消灭血吸虫病的宣传画,毛主席的这首著名的诗词就印在宣传画上。联想到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在*近平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进入八十年代,好看的电影逐渐多了起来,《小花》是当时比较火的电影,这部电影是在邻村耩后的路边看的,那时完全冲着崇拜的明星刘晓庆和陈冲去看的,记忆深刻的是假小花刘晓庆抬着唐国强演的哥哥双膝跪地沿着石头台阶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情节,石阶上洒下的滴滴殷红的鲜血给我留下深深地印象,随着镜头,一曲“时上有朵美丽的花儿”的动人旋律深入脑海。多少年以后,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绒花》出现在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中。《牧马人》《人生》《庐山恋》《少林寺》《405谋杀案》《戴手铐的旅客》《神秘的大佛》《与魔鬼打交道的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月亮湾的笑声》是那个时候看的最多的电影。

   那个时候为了看一场电影,南庄北疃都跑遍了,并且乐此不疲。深夜凉风**,天空中一弯残月为我照亮回家的路,临近村庄偶尔有狗的吠叫和老爹早早为我的开门的吱呀声。

   岁月无声无息的溜走了。进入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露天电影已成了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童年永久的回忆。现在城里的人们偶尔会花上几十元到电影院看上一场电影,但是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我当年看露天电影的乐趣和记忆。老家那个做电影放映场的学校操场早已改建成村务中心,当年的露天电影院消失的无影无踪。参加工作后离开养我的山村多年,我仍然觉得我就是俺村庄稼地里挺的最直溜的那一棵玉米秸,我始终不能忘怀贫穷而快乐的童年。

  夜深人静时,我会把童年、少年的过往像演电影一样过一遍,我会想起村中那颗结满青涩果实老柿子树,会想起家家户户排队挑水吃的姜家井,会想起爬到饲养室前的大杨树上掏鸦鹊窝、会想起和我整天玩耍要好的发小、会想起趴猫猫躲在草垛里睡了大半天,会想起童年无比欢快的露天电影院。一卷卷的电影胶片,一幕幕悲喜交加的画面、我童年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种情感,永远定格在多少年以前了。

   一个时代的印记,离我们渐渐远去且慢慢消逝了,想起童年的露天电影,我总有一丝莫名的伤感,无论如何也回不到有露天电影看的童年了。深夜,望着窗外闪烁的霓虹,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时,眼眶不觉湿润,打湿了笔下的稿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