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战“疫”,让“惯例”走开
 
 
修改时间:[2020/02/28 07:07]    阅读次数:[218]    发表者:[起缘]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很多时候都受“惯例”的制约。例如,按照惯例,每年的某月某日,要开什么会;按照惯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要办什么事;按照惯例,应当这么做,不能那样做……长期以来,大家总是*以为常地遵守着惯例,俯首帖耳地听其“摆布”。

   何谓“惯例”?《辞海》的解释是:指*惯性的行为或常规做法。司法解释是:指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但过去曾经施行,可以仿照办理的做法。可见,惯例其实既不是制度性的,更不是法律法规所强制的,而是可以因循,也可以放弃或打破的。尤其是当一个国家和社会处于非常时期,遭遇突发应急性事件时,更不必刻意效仿,固守旧*。

  我们看到,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从上到下到各级各地,有些事情并没有按常规“出牌”,照惯例行事,特殊时期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操作”,赢得民众“点赞”。

   在战场上,“临阵换将”是军事大忌。但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各级各地根据疫情状况和官员表现,果断决策,亳不犹豫地撤换了一些干部。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劫难的危急时刻,日常干部任免所走的程序,什么民意测评、考试答辩、任前公示等等,统统“省略”。那些在大难当头守土失责,让疫情滋生蔓延的领导者,被迅速去职,无须解释。而这些受命于危难之时的优秀领导干部,在疫情发生前后的勇于担当、守土尽责已经证明了自己。如果走有关程序,想必也会顺利“过关”。因为在他们背后,有强大的民意支持。

   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主要领导到下属部门或基层搞调研和检查指导工作,总是周密安排,秩序井然,前呼后拥,蔚为壮观。而新任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在检查疫情防控时却来了个“四不两直”,不下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社区。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发现了社区的封闭管理漏洞,并立即予以纠正。

  每年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一般分别是在3月3日和3月5日开幕,可今年就不同了。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分别召开委员长会议和主席会议,决定推迟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和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召开时间。因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正在积极投身抗疫一线,首先要确保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最后胜利。另外,在当前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也不宜举行大型集会活动。

   显然,上述“临阵换将”、“四不两直”和“两会”推迟的“剑走偏锋”,是危机状态下的应急措施,是正确决策的“变通”选择,是打破惯例的明智之举。它不仅展示出敢于突破惯例的勇气,而且体现了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彰显了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这些做法,即使有点“瑕疵”,也瑕不掩瑜,无可厚非。

   打破惯例的反面是因循惯例,尊重“套路”。凡事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虽无过错,却也不会有大的作为,甚或导致不良后果。在今春十万火急的抗击疫情战斗中,有人仍旧沿袭老一套,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听汇报代替下基层,未能一杆子插到底,也就无法抓实抓细抓落地。结果,出现防控漏洞,造成不应有的重大损失。这既是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又是思维定势作祟、缺乏创新精神的表现。倘若人人如此,那整个社会就会毫无生机和进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鲁迅有句名言:“从来如此,便对么?”不管什么惯例,也不管它沿袭了多久,都是可以放弃或打破的。对于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假如因循它能够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倒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它已不合时宜,妨碍工作,特别是发生重大公共事件,不允许依惯例行事时,就干脆“另起炉灶”吧。连“两会”这样的“大惯例”都能适时更改,还有什么惯例不能放弃和打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