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平总书记把当下的疫情形象而巧妙地比喻为一场“大考”,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很合时宜,高屋建瓴,意义深远。蕴含着在疫情面前,既要重视它,又要战胜它的深远意义,由此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大都经历了从小学、中学的一次次考试,有的还经历大学、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全面考试。而在这些考试中,从平时的小考、摸底考、中考到大考,一路走来,感到小考与大考的分量明显不同,因而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和应对措施也明显程度。大考,于自己、于同学、于老师、于家长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自己考好了,证明自己这一学期或一学年功夫没有白费,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是一个很好的综合性检验,自带笑容;自己考好了,老师、家长脸上有光,赢得的是表扬和赞许,同学也会刮目相看,这可以说“大赚”了。而考不好或考砸了,自己觉得自卑、不好意思,老师、家长觉得没面子,肯定没有好脸色,弄不好还会被大骂、批评,同学也会对你不重视,都愿向学*好的靠拢。因而,每次大考到来前,从老师到家长到学生都非常重视,老师严要求,家长勤督促,学生忙迎考。提前就憋足了劲,养精蓄锐,“临阵磨枪,不快也亮”,争取在大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正如一场“大考”摆在全国人民的面前,这是百年不遇的“难题”“怪题”,让人都没想到,有点措手不及。正是这样才说明了“大考”的难度之大,才能检验出每个人的真实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试。“大考”中既有“名词解释”,有“填空”,也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还有“简答”“问答”“论述题”,题量也是很大的。它考验着全国人民的精气神,考验着每个人的爱国心,考验着我们的信念和能力,考验着面对“大考”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决断能力,考验着特殊状态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每个人如何答题,考验着责任、使命与担当,检验着如何在这场“大考”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面对这样的“大考”,有的人感到来的太突然,有点为难发愁,焦虑不安,无助无奈。这样的人,单凭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和应有的能力,只能应付平时的小考,最多能应付个中考,成绩也是飘忽不定的。可一旦遇到检验真实成绩的大考,尤其是遇到“难题”“怪题”和“危难”,就紧张,就手抖,就心慌,因为心里没底,心中无数,就显得黔驴技穷,束手无策,“眼前一抹黑”。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无能为力。到头来,“名词”解释不清,“选择”无所适从,“判断”往往失误,“问答”“论述”更无从谈起。这样,只能是“不及格”或“交白卷”,最后只能在试卷上留下败笔,只能在“大考”中败下阵来。 面对这场“大考”,有的人却心无旁骛,镇定自若,从容应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对眼前的“考卷”进行冷静的思考,认真审题,大体通览一遍卷子,了解试题涵盖的范围,哪些会答,哪些难答,以便对面前的试卷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心中有粮,遇事不慌”。然后通盘考虑,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由简到繁,先易后难的顺序,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来个“各个击破”,越答心里越亮堂,等待着“拐点”的到来,就看到了“大考”的希望,然后卯足了劲,攻坚克难,一下子就攻克了艰难的“堡垒”,如释重负,最终取得“大考”的胜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由此看来,面对这场疫情“大考”,态度、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能不能过关的关键。只有以积极的姿态、快速的应变能力、处置时态的综合水平,才能取得这场疫情“大考”的全面胜利。 面对这场疫情“大考”,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考验。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国人民凝心“破题”,聚力“克难”,就一定能取得这场“大考”的胜利! 乔显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