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论机器人生产
 
 
修改时间:[2020/02/08 19:07]    阅读次数:[206]    发表者:[起缘]
 

  人类怎样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社会?或者说,进入“按需分配”社会的条件是什么呢?这个回答就是: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必须非常丰富,丰富到人们需要什么就有什么东西,需要多少就有多少东西,即人类必须从稀缺社会进到丰裕社会。在那个理想社会,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然而,要实现这个伟大理想,我们创造财富的工具和手段必须更新。

  过去,人类主要依靠人的劳动来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将来,为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为了把人类从千百年来繁重苦难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我们必须使用机器人等一切非人类要素创造人们每日所需的财富。

  由于机器人的劳动能力极大,在工厂,一台机器人能够完成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工作量。不仅如此,也许一百个工人,一天只能制造一百双皮鞋,但如果采用机器人代替工人生产,一台机器人每天就有可能生产出两百双皮鞋。这就是机器人的威力,原来,自然物体的生产能力胜过人类千百倍。

  可是,机器人怎样才能成为人类的生产力呢?或者说,采用机器人取代人类进行生产的条件是什么呢?这个条件就是:机器人不但要会创造使用价值,还要会创造价值。在经济学说史上,自从西方人在17世纪中期,创立古典经济学以后,经济学家们大都认为,作为科学技术化身的机器人,只会创造使用价值,而不会创造价值。包括科学巨匠马克思在内,都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只能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即只能使使用价值财富大为增加,但由于机器设备作为物劳动,它只能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因此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

  可想而知,一个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尽管机器人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商品数量大为增加,但由于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始终要由企业内,少部分工人提供的劳动来确定,因此,企业内部的每件商品的价值一定会减少。工厂虽然采用机器人代替工人生产出了更多的商品,但全部商品在市场上所交换得到的货币价值,却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正是这个原因,阻碍了企业采用机器人等一切非人类要素生产的可能性。因为采用机器人不比采用工人优越,采用较多工人虽然只能生产少数商品,但在市场上却能创造较大的货币价值。

  科学的作用就在于此,我们必须打破数百年来经济思想的禁锢,敢于向伪科学发起挑战。我们必须论证机器人等一切非人类生产要素也会创造价值。因为只有完成了这个论证工作,机器人才能大规模走进企业,才能实现解放人类劳动的目标,才能为工厂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富。

  在现实中,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制度上,允许多种分配制度共存,即不但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也可以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然而,如何贯彻按生产要素分配?即资本、土地、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等要素,如何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由于当前仍然执行马克思的(人类)劳动价值理论,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虽然做出了贡献,但它们不能创造价值,因此,它们要参与利润分配,只能走剥削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之路。今后,为了扩大工厂的价值创造渠道,增加财富创造源泉,我们必须利用科学论证各种非人类生产要素也会创造价值。从而使企业利润不仅来自工人的劳动,还来自其他生产要素的创造。并因此,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再存在经济剥削的现象。

  在科学上,如何论证各种生产要素也会创造价值呢?这个最基本的思路是:在过去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自然经济学的劳动运动原理,对各种形式的劳动进行比较分析。在历史上,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麦克库洛赫都提出过“生产要素价值论”,认为资本、土地、科学技术和管理等非人类要素也会创造价值,但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不能证明他们提出的观点。

  正如马克思对他们的批判所指出的:他们都犯了相同的错误,就是把使用价值与人的价值等同起来。一边是物,一边是社会关系,它们不是可以公约的两个量。更不能把生产中物(资本和土地等)的“操作”或“服务”与人的“劳动”等同起来。马克思的批判是很正确的,他指责古典经济学家发明的“生产要素价值论”是不可能和人一样存在劳动力,更不能提供和人一样的“劳动”。也就说,各种生产要素要创造价值,它们必须首先要生产出各种不能的使用价值(效用),而且这些使用价值在市场上能够交换。那么,它们在交换中的共同价值实体是什么呢?即用什么作为它们所交换物的统一的价值的尺度呢?古典经济学家不能回答这个关于终极价值的源泉问题,所以他们的学说失败了。

  然而,到21世纪后,在自然经济学中,却完成了这个光辉使命。因为自然经济学找到了各种生产要素,作为价值源泉的统一尺度,这个终极价值源泉就是,隐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自然劳动。可以说,我们正是利用自然劳动,才证明了各种生产要素也会创造价值的难题,从而真正使各种生产要素成为价值财富的创造者。(2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