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2020的春天,我们来聊聊读书
 
 
修改时间:[2020/01/11 23:07]    阅读次数:[306]    发表者:[起缘]
 

  回过头去看湮没在脚下的长长来路,以及那浸透在白纸黑字上的生动而忙碌的悲喜,在那样一段被苦难与伤痛笼罩着的历史长夜中,我们切肤地感受到农业文明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入侵时的无助与无奈,幸福与和平于我们而言又是多么的遥遥无期。

  那些林林总总,被无限期地夸大,遭受了数不清的诘问和非难的,先人们在几百年的岁月沉淀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积累起来的劳动果实,在我们的敌人飞机大炮面前顷刻间便化为乌有。直到上世纪中华民族诞生了一群最优秀的中华儿女,那段苟延残喘的历史才得以彻底改写,本以为幸福生活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却不料等待你我的依旧只是一个无意中添加了过多梦幻效果的乌托邦而已,于是“新三座大山”应运而生,它比曾经那三座大山更残酷无情,来得更加猛烈。

  中国人民用鲜血与生命推翻了帝国、封建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却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背上了新的三座大山,而且比之之前更加沉重,这或许是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不懂中国历史特别是不懂中国近代史,是很难真正理解新的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的。而要研究中国历史,就必须抓住中国历史的主线,脱离了这一主线来谈中国历史那只能是舍本逐末,似是而非。

  在袁隆平杂交水稻良种问世之前,中国历史的主线只有一个——粮食,不清楚这一点,就无法直面中国历史。英国人通过鸦片战争拿到了进入中国的入场券,从此中国的问题又多了一个——工业化。粮食是主线,工业化是纲,纲目并举才能耳聪目明。“新”自然是相对“老”而言的,那么新三座大山“新”在哪?它不单纯是形式上,更是内容上的。时下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辛辛苦苦打拼一辈子,到头来却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其中又以住房问题最为严重。所以,所谓新三座大山,说白了就是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三个二十一世纪最根本的国计民生问题。

  新三座大山,这个命题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就算把所有的聪明人加一块也难以道出其冰山一角。就像“平等是目前人类对理想生活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平等之上是什么”、“为什么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在中国却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才能打破历史周期律,这个命题究竟有没有答案”等等。当然,不论是教育、医疗,还是住房问题,这本身就非常广泛,要理解他们就离不开中国历史,研究历史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文化从何而来?文化最主要的途径来源——读书。那么在2020年新春来临之际,我们来聊聊读书

  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千百年来,关于读书的名言不知凡几,无论是儒家开山鼻祖孔仲尼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还是一代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管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又或者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莎士比亚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都不如一句“好好学*,天天向上”来得干脆,把世界上最难懂的道理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就是读书大成的境界。

  应试教育最容易固定一个人的思维,进而约束其言行,从小学开始孵化,经过初高中的加深和巩固,最终在大学的时候成型,这一点从每年那么多应届毕业生在招聘会上的表现就可见一斑。中国的大学生对那些约定俗成有标准答案的命题大多都能对答如流,而在面对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命题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眼界、思维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形成了。那道经典的面试题“为什么下水道的井盖是圆的”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个湖南人说过,进了城才知道有人不愿意读书,在我们乡下孩童的眼里,打猪草和读书这两个选项中,答案是唯一的。你打过猪草吗?想一下,在酷暑寒冬里打猪草是什么感觉,酷暑与蚂蟥相伴,冰天雪地里刺骨难忍,读书在这些孩子们眼里就是天下最美好的事。同理,读书与打游戏相比,读书则是最枯燥无聊的事情了。愿不愿意读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种选择罢了,这多少能解释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更能读有所成,

  阻止孩子读书反倒促使孩子热爱读书,这一成功经验可惜没有太多市场,是任何一个希望自家孩子喜欢读书的家长们都不敢借鉴的,孩童教育与养牛相似,牛宁可伸着脖子费劲去够牛棚上不易吃到的草,也不愿意低头吃脚底下的草。人们常说有钱难买愿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人的欲望是决定每个人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最理想的莫过于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自我欲望相契合,可惜这种情况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自发的读书意愿是人最重要的欲望,真正理解这一点的家长是少之又少,多数人变成家长后又去重复过去的故事,现实的压力使家长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地位低下,就是因为没有多读书,最终孩子由于叛逆反而远离书本。人的知识不是在高中大学学到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的。除了少数得天独厚的天才人物突然顿悟产生出科学定理之外,绝大多数人只是靠不断积累完成的,最后的结果之所以有天壤之别,是由于大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放弃了继续学*,这一点是孩子教育的关键,家长不可不知啊。

  英国名人培根说读书有三种用途:增长才干、消遣和装饰。第一周用途最直接,也就是说读书可以获利或得到力量,这一用于主要体现在培根所处的时代,那时读书尚是贵族的喜好,作为时髦的风气,显然读书是最能达到人畜无害的,值得提倡,领袖喜欢读书可比喜欢打高尔夫对社会的影响更正面。读书的第三种用途是作为装饰,这其实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但也是读书很有用途的地方,就如同女人都要化妆一样,虽然有人总喜欢鼓吹素面朝天最好,但事实上除了少数天赋极好的女人,绝大多数美女都是化出来的,这就是装饰的作用。

  世俗力量如权力和财富对男人来说是躯干,读书意味着有文化,文化就是男人的装饰和面子,有势力的人如同山峦,有知识的人如同星斗,被人称之为泰斗就意味着他具备世俗力量和真知灼见。读书的这三种用途到了毛泽东这里达到了极大化:读书增长才干,毛泽东读了一辈子书,也检验和应用了一辈子只是和理论,读书可以装饰,毛泽东的光芒也来自他的博大精深,读书可以消遣,高处不胜寒,站在人类历史制高点的毛泽东是孤独的,他的境界太高,高到根本就没有人能跟得上他,他的消遣只能是和人类历史上站在金字塔巅峰的寥寥几人共勉罢了,这一点跟五四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几乎是如出一辙。

  诗是什么?我们常说诗言志气。所以在中国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诗句就是文化人用文字表述自己的志向,写得好,获得别人的共鸣,哪怕只有几十个字,就可以获得诗人的桂冠,就可以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看上去最简单的事情却又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因为它的产出不单是需要天才,还需要苦难伴随,于是乎最好的誓词多是郁郁寡欢之作,抑或是壮志难酬的悲愤和绝望。其中关键因素就是诗人的志向无法跨越自身所处的时代,许多文人下笔万言,气势上依然比不过大老粗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们知道人的觉悟或是认识过程有渐悟和顿悟之说,渐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顿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生不是简单的爬坡,不是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站到最高点。人生更像是爬山,不懈努力固然能站得高些,但山的最高处是没有路的,只有峭壁,是一种能阻挡多数人的台阶,所以多数人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无法取得进步了,悟性也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对人来讲,也有渐悟和顿悟之区别,渐悟是一个爬坡过程,顿悟则是台阶似的进步,顿悟很重要,需要机缘和天赋,无法成为普遍适用的方法。

  主动学*和被动学*有着天壤之别,那些强迫孩子学*的家长是好心办了坏事,学*不怕晚,怕的是强迫,因为一旦强迫消失,孩子们多数就放弃了学*,你看看现在的大学生一进大学在干什么?有几个人是在学*呢?多数人除了玩耍就是放纵,不要怪孩子们,他们小呢,有几个人知道自己错了呢?这不都是家长们和老师逼出来的吗?他们太累了,经历了漫长的考试马拉松之后,谁不想休息呢?

  我们常说学*目的要明确,小时候的评语中最常见的就是某某同学学*目的明确,当然这是夸你呢,只有老师认可的好学生才会活得这样的评语,可惜用的太泛了,最终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小学生,能有几个学*目的是为了某种崇高呢?一些孩子学*目的是为了家长,原因就是孩子直接的观感就是屁股后面站着督战队般的家长,其实这是最糟糕的,好一点的是为了自己,这一层次就叫懂事了,更好的则是为了较大的群体,这就是明理了,较为高尚的目的是值得赞赏的,已经达到英才一级了。当然过犹不及,例如有一个阶段曾号称读书是为了全人类,这就太虚幻了,因为人来社会有一个大官尚未突破,那就是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民族的一分子,超越它难度太大了。当然学*目的明确,和能否实现不是一回事情,但没有较为积极的、较为正确的读书目的而读有所成的几乎没有,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

  学生的错,主要问题出在老师身上,很多教师,终其一生,都没有起到导师的作用,人们多以为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其实对人起决定作用的导师就是引导者,而人们接收引导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这种主动的行为完全来自于老师的赞许,没有赞许过学生的教书只是教书匠,永远成不了导师。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老师的影子,他们对自己的导师都是心存感激的,而那个刻在心里的导师一定是夸奖过自己的人,不要小看这句夸奖,它是幼小的心灵最关键的引导者。

  人生众多碌碌者,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无作文胆,磨剑无破敌胆。胆,是欲望,也是目标方向,现如今,多数学校里的教师,没完没了地批评教训学*,却不知道赞扬学生,机械地应用骄傲使人落后之语,却不知道这句名言是告诫他的战友的,只有那些经历过大是大非、大起大落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战火千锤百炼的勇士才有资格骄傲,普通人根本没有资格使用。小孩子哪里来的骄傲呢?孩子们更多的是自卑,不安和惶恐,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们克夫自卑战胜恐惧,为他们提供保护,如何让孩子们站起来成为大写的人?除了夸奖,别无他法。

  夸赞孩子和溺爱完成是两码事,赞扬孩子是把孩子作为一个未来不可限量的人来尊重,只是现在还很弱小,需要鼓励方能长大,溺爱孩子则是不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人而是玩物,是弱智,赞许和溺爱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一个人一辈子遇到的教师不会太少,但多数人并没有将教过自己课程的老师都认作导师并给予尊重和感激,这其中缘由多数人没有认真想过,以为是在忙碌中忘却了老师,其实问题的根源还在于老师。

  三大名著的启示:斗争、平等、行动

  中国有四大名著,但读书的顺序和内容显然是非常有讲究的,很多人没有在意过这一点,以为只要是名著读了就有好处。孙悟空的“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造反精神,水浒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诉求,三国里的“浪花淘尽英雄”甚至成为数百年来行动者的教科指南。汉族的读书人将三国演义看做是某人编的故事或野史,清军却将三国视作兵书入主中原,这就是书生与行动者的区别。

 
 
 
下一页:二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