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立于艺术,行于生活
 
 
修改时间:[2019/12/28 09:07]    阅读次数:[248]    发表者:[起缘]
 

   立于艺术,行于生活

   2019年11月28日,我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我校文体馆,与在座师生共同观看了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 表演——《不准出生的人》。第1次听到这个名字,大约是在八九岁,那时的我还懵懵懂懂,似乎并不太理解。不准出生的人,那是什么样的人呢?当时的我,是并不懂得的。

   光阴飞逝,在我19岁的今天,这场话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洗涤和震撼,更多的便是对艺术与生活的体悟。

   艺术与现实连接,才能使其更具吸引力。要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话剧《不准出生的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点的呢?

   首先,该话剧是以在西藏和平解放后,签订《17条协议》,定下8年不动期间的民主改革为创作背景的,主人公扎西与央金,作为广大农奴的代表人物,最深切的反映了,广大农奴受命如草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正如契科夫在小说《苦恼》的开篇所讲到的,“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入目处皆是黑暗与绝望,又有谁能告诉我,何处是黎明?

   其次,面对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的思想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了。面对近来的香港问题,众多年轻人,未有对祖国的认同感,未建立起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爱国教育的缺失,引发的一系列恶性事件,让我们不禁感叹!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如何做呢?我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我们期望的祖国是富裕而强大的,用藏语中来解释便是它美丽而有力量。金珠玛米的到来,给给西藏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制度和身体上的解放,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年老的扎西不必再对贵族卑躬屈膝,他终于可以挺直腰杆,去追寻真正的自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广大青年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建设好西藏。这也正体现了我校的校训“爱国、兴藏”这前四个字的精神。

   艺术是思辨的,不同的人在一起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该话剧《不准出生的人》,今年是第4次排版。自1962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建立以来,该剧作为其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话剧,也是历经了沧桑。一代代演员,导演,不断的寻找与现实的契合点,不断的寻找,不断的追寻。话剧团团长在回答我们“是如何做到如此生动的人物塑造?”时,他说:“我要求话剧团的每个成员都要有责任心,但这种责任心,并非是一种要求照本宣科的束缚。完完全全的按照剧本来演是行不通的。要知道‘变则通,通则达’。只有在不断突破中才能获得成长。人性体现在思想的活跃性,但同时也强调中庸之道,即‘度’的问题,这种灵活的变通多了少了,都会对所要塑造的人物产生一定的影响。”灵活的变通,不能偏离角色,讲究人物塑造,要以故事为根本,这便是他所着重强调的。

   在交流会上,话剧团团长说的最多的便是在人物塑造上的细节性问题。可以看出,他和他们对于话剧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说到这里,便有两个小故事,要给大家分享了。

   其一,为了还原当时农奴深受贵族压迫和剥削的场景,以扎西为代表的农奴们,需要背着沉重的货物前行,但是要知道他们并不能真的如此。于是最开始,演员们便突发奇想,萌生出“互背”的想法。他们在排练时,一个背着一个的前行,去寻找感觉。他们身上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去学*。

   其二,当我们问到扮演扎西的演员。“他是如何做到,年轻时候扎西与年老的扎西的细节的区别呢?”他回答说:“因为我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我时常会站在街道旁、人群中,去观察那些老人的语态、神态,形态。”善于观察,学会模仿,这是他给我们的答案。这些小小的细节无不体现了他们对于工作的一种态度。并通过这些,将人物塑造的更加丰满,带给观众更好的艺术体验。

   艺术之外的是生活。团长说,不能因为小事而耽误工作。他说,演员之间也会有小小的摩擦,也许前一秒钟,两人还在箭弩拔张,但是下一秒,当演戏时,他们便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哪怕演完后接着吵架。这便是艺术,这也便是艺术之外的生活。

   面对他人的误解或诋毁,他们认为,一千个人看哈姆莱特,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的个体性,让我们无法左右别人的思想正所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允许别人的误解,因为生活还在继续,戏也还要继续。在这点上,对我的触动还是挺深的,或许正如孔夫子所说 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吧。人生在世,有些人因为看见所以热爱,有些人因为热爱所以看见。只要你的初心不变,不动摇,又有谁能真正成为你前行的阻碍?流言蜚语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的时代,亦有千千万万的人想用他们的星星之火去点亮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怎能酣于蜜糖,耽于幻想?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愿吾辈青年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2019。12。4

   赵俊斐

 
 
 
上一页: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