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从手机上看了天气信息:最低温度零下七度。我想,这属于冷天了,便匆匆赶公交车上班,在公交车上,我听到了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冬天的话题,我也融入了其中。今日慢慢咀嚼,感觉内中有味,我体味出了今昔不一样的冬天。 昨日上车一落座,就见车上坐着八九位六十岁上下的男女,正在热烈地谈论着,我细细一听,正是因寒冷天气衍生于我脑中思索的冬天的话题,谈论的热乎劲瞬间盖过了我刚上车带来的一股冷风,我被车上热闹的气氛感染了,耳中听着他们的热烈交谈,脑里思索着该回答什么,嘴里不时地插上一句、两句,整个公交车里都活跃起来。 只听坐在我前排的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深有感触地说:“今天这不说是零下七度,这就算比较冷的天了,现在感觉却不太冷,你说为什么?”还不等我回答,她就自问自答了:“因为现在都穿得饱暖了,过去哪有穿这么多暖和衣服的?” 听了她的话,我隐隐感受出了点什么,便接上去说:“是啊,是啊!现在条件好了,都穿得多了,即便很冷的天里,感觉也不太冷。”紧接着,就听坐在我后排右侧的一位近六十岁的妇女打开了话匣子:“可不是,咱儿时的冬天,就穿一个空头棉袄,里面空空的,冷风直往里钻,能不冷吗?” 她这一提不要紧,车上前后左右男男女女的乘客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开了:“那时候都贫穷落后,没有钱啊!能穿上件新棉袄喜得了不得。”我又说了:“我一个邻居家口大,到了冬天女主人就犯愁,没办法,老大穿着小了的棉袄老二穿,老二穿不上了老三穿,老四、老五、老六接着传,一件棉袄真像‘传家宝’。” 这时候,坐在我前排的十分健谈的妇女又说了:“俺姊妹五个,我在家排行老三,我穿的都是大姐、二姐传下来的,我穿着小了,再传给老四、老五穿,那时候就这个条件。”她刚说完,忽听一个高个妇女妇女接上了话茬:“那时候做件新棉袄大都做不起,俺娘常嫌我长得高了,说‘你怎么长这么高?做件棉袄都困难,还得多割布,多买棉花,多花不少钱。”我不由回头看了看这位妇女,估摸着近一米七,怪不得她母亲嫌她长得高呢,在那个年代确实要多花不少钱。我又瞄了一下车上坐着的人,个个穿了一层又一层,包裹的饱饱暖暖的,再冷的风也难吹透,比过去的空头棉袄不知要强多少倍,不知要暖和多少。 聊着、聊着,不知是谁又聊起了冬天下雪的话题:“那时的冬天里下大雪,咯吱咯吱地踩在雪地上,常常让雪水把鞋子浸洇湿了,冻得脚那个难受啊,再加上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感觉冬天真冷啊!”“现在下雪大都不出门,躲在有暖气、空调、土暖气、火炉子的室内,看外面飘着的鹅毛大雪,内心里是一种享受。 过去的冬天和现如今的冬天比起来,真像两重天,像是不一样的冬天。难怪常听有人说:“怎么感觉现在的冬天不冷了?咱这里最冷的时候也到过十二三度,也觉得没有过去冬天那么冷。” 说着冬天飞雪的话题,我的思维一如雪花一样在飘舞,在飞翔,飞回了儿时老家的冬天,那时的冬天感觉确实冷啊!家里别说有暖气,即使生火炉子的都很少,刺骨的西北风真尖,顺着门缝、窗缝钻进来,冻的没地方坐、没地方站的,家里几乎没有暖和的地方,除非把炕烧得热乎乎的,坐到热炕头上,方能抵挡住风寒,这是大多人家取暖的好地方,冬天的“热炕头”,也就成了许多人的向往和想象。 冬天取暖还有个地方,那就是在无风、太阳好的大街上。我老家房子门前就是一条宽敞的大街,儿时常见大人、孩子们站在街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无论大人、孩子,都穿着差不多一个模样的棉袄,这样的棉袄穿了一年又一年,越穿越不暖和,且棉袄里面套的衣服都很少,空空的,上下、中缝都往里透风,被冻得真没办法,有人就把棉袄两襟往胸前紧紧裹凑着,两手插进棉袄袖里,嘴里还不停地发出“shishi”的声音,那是被冻得情不自制,有的冻得还打哆嗦。由此,我想起了相声演员唐爱国两手插在棉袄袖里卖鸡蛋的情景,是多么的形象啊!还有人干脆用绳子或腰带将棉袄紧紧困扎着,看样子着实暖和些,这都是寒冷的冬天逼出来的办法。那时的冬天给人的感觉就是冷。 现在的冬天就大不一样了,无论城乡都有了质的变化。城里大都有暖气、空调,乡村里大都有炉子、电暖器、空调,有的还上了土暖气、暖炕,到了哪家都是暖煦煦的。现如今,即便出行,大都有车,风雪无阻,刮不着,冻不着,再嫌冷还有车载空调。现在的人娇贵多了,即便近距离不行,出门前先打探一下天冷不冷,冷就多加衣,里三层、外三层,内衣、保暖衣、毛衣、面包服,想穿哪件穿哪件,直到不冷为止,这样穿出门,任尔东南西北风,天气虽冷身上热。 细想起来,过去的冬天与现如今的冬天确实是不一样的冬天。即便气温相同,地域一样,感受各异。因之环境在变化,条件在改善,即使认为*常不变的事物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取暖设备有了,并时时在更新,冬天的暖衣多了,且年年在增多。也就变换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冬天。 乔显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