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由江口县城前往梵净山,大约半个小时车程。虽然天空下着一点小雨,却有别样的景致,分不清梦与现实,宛如仙境。我说了要来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我就来了,也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拜菩萨。来到梵净山,来到江口,我很开心,有很多收获,因为这是一处很灵性的山,很灵性的水。 弥勒菩萨道场位于贵州铜仁江口县梵净山风景区,据说云贵川一带善男信女供奉弥勒菩萨居多,每逢各类宗教节日、庆祝活动,均聚会于此处,往来络绎,烟火不绝,若城市焉。其实对于弥勒菩萨,印象还算比较深刻的,感觉他特别亲切,那种爱笑、从容的样子,让人只要一靠近他,就觉得浑身都很舒服。虽然贵为菩萨,却能平易近人。我想就算是完全抛开佛法与信仰不谈,他乐观萧洒的人生态度也值得我们去学*。如果是过来爬一爬山,锻炼身体,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我觉得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这里的空气中含有大量负氧离子,促进新陈代谢,细胞吸收过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反正现在12点多了我也不是很想吃饭,因为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继续在台阶上打字。 由于今天下雨,所以我选择了索道加万道云梯的方式,索道虽快却错过了许多景点,我感到非常遗憾。当我气喘吁吁走到半山腰看见万米睡佛,我真的很开心,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茫茫云海中我看得很清楚那就是一尊睡佛安详地躺在那里,一万米的群山或者说整个梵净山所有横向山体不约而同地组成了佛菩萨庄严、慈祥的模样。我们在场的各位游客,来自全国许多地方,其中有一些是国外的朋友。熙熙攘攘,说说笑笑,许多人因为亲眼见证了自然奇观的原因而瞠目结舌拿出手机拍照,万米睡佛他不管我们,流云在他身边拂过而他波澜不惊,双手合十然后闭目养神,从容的举止供大家仰望。 登上山顶,我原以为此处应是象征弥勒与释迦菩萨的金顶,其实登上的是万卷经书山峰。为什么是这样的安排呢,站在它旁边些许思考我觉得此行不虚。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些经历,也许是物质生活的极大进步,我们这一辈人大多数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知识的重要性,甚至都没有我们父母那一辈来得深刻,年少无知经历很多辛苦后才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含义。我有时候认为佛教是很现实的宗教,我不太懂,只是很多时候感觉很亲切,感觉很实用而已。而现在,当你从万步云梯历经艰险爬上山顶,眼前是万卷经书的壮观场面,我想先代圣贤的用心,可以略窥一二。 菩萨慈爱众生,也许那些诸如利众、普世的精神我们普通人永远不能企及。因为普通人终究是生活在功利的社会中,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竞争中创造价值,有所作为。那么可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然后我们也可以,或者说有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别人。虽然我不太了解,但我想这也是佛教不管是哪宗哪支,劝人向善同样的宗旨。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承受苦难,心即是佛,终究还是取决于一个人自己的选择,所以我觉得人生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修行。 “临风祷兮发浩歌”,反正我唱了,我唱了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很多同行的游客也唱了。是啊,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但是有一些情感,却都是一样的,共通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有一种灵性,有一种让大家相聚在一起,简简单单,相逢一笑的和蔼力量,我想起弥勒菩萨的样子,特别和蔼。 站在两山之间,我举目遥拜过去燃灯佛,脚下万千沟壑在云海中淹没,过去的坎坷一路走来,我们该去做的并不是所谓的后悔而是应该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吸收正能量提高自己,像弥勒菩萨那样笑口常开,以自己的快乐,也去带给别人快乐。转过身,近在咫尺,就是极具生命力,充满阳刚气息的红云金顶,代表现在释迦佛与未来弥勒佛。他们两个并列一座金顶是昭示世人:自强不息,未来与现在紧密相连,立足现在,然后我们可以展望美好未来。终于,由于之前几个景点多有停留,大概到了中午11点40的样子,我如愿买了三柱香,点燃立于殿后香炉鼎内,回到弥勒菩萨金身面前,跪地合掌,礼拜叩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完成了今天的心愿。 我们是鱼,我们远古都是鱼,徜徉在这云海山川,古刹台榭之间,雨过天晴,阳光慢慢渗过这充满负氧离子的湿润空气,我感觉很温暖。 傍晚时分的江口,没有喧嚣,湛蓝的锦江水在路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但似乎安静了许多,没有早上我从它旁边经过,那种水势奔腾,哗啦啦的流水声音,傍晚的锦江,只是安静地流向远方,宁静而惬意。现在,我坐在江口县梵净山假日酒店,用手机打完这些文字,我最难忘怀的还是弥勒菩萨您的两个样子,一个是您袒胸露乳的样子,一个是您笑口常开的样子。袒胸露乳,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一笑人间今古同。 正如山顶之上那些名曰万卷经书的石头一样,我觉得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生命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无名天地之始也。石头默默无言,我也安静地注视着它们,因为我知道它们都是有灵性的。天下奇石姿态万千,而它们的特点最直观的是整齐,它们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叠成今天的模样,终于形成了这一座座巨大的天书的集合,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间。亿万年的功力造化,记录了多少的沧海桑田,人间悲喜啊。无法用我们生命的长度,去丈量它们的长度。就像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像屈原在天问里面写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宇宙的终极答案我们还没有找到,但是上下求索的精神,却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步入其中继续观览,我们还能发现,这些奇石虽是星罗棋布,因地制宜的布置,倒反而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图案。如黼黻文章,错落有致的排列,高低间疏,长短相宜,其中之章法大有可观。试着用手去触摸那些粗糙的表面,天长地久般的风雨侵蚀,只不过是让里面的内容更加深刻罢了,叫人赞叹不已。古人有诗赞之曰:“遍地纵遭秦火劫,名山还有未烧书。”石头无声,却分明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有志之士的心声,进而产生共鸣。我想这就是属于这些石头们的文采啊,它们喜欢用这样的文采,来彰显这山河之壮美,宇宙之深邃。晚辈疏才,但是此时此刻,却备受鼓舞,共勉。敢用自己的文采,希望能为梵净山的神奇故事增添新的篇章,让更多的朋友可以了解梵净山,走近梵净山,亲身体验它的神奇魅力。 登览名山,见景抒情,作梵净山游记,投稿人汪虹成,2019年10月26日于贵州铜仁江口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