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霞美镇岭后王公庙
 
 
修改时间:[2019/10/24 09:03]    阅读次数:[265]    发表者:[起缘]
 

  霞美镇岭后王公庙

  蔡汉以

  2019-10-19

  岭后王公庙,位于漳州市古雷港区霞美镇(原漳浦县)山岭村的岭后社。山岭村辖山头、岭后、新城、后厝、前厝、后戴、新厝、洪坪8个社(即自然村)。岭后王公庙始建时间不详,但从遗留下来的门墩来看,历史悠久,约建于明清年代;1989年秋季改建(即己巳年桂月)。

  岭后王公庙祀奉王公、王妈。这王公、王妈的历史人物,有的庙宇指的是“谢安及谢安的夫人”;有的指“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夫人”;有的指辅顺将军马仁(马王公)、顺应侯许天正(许王公)等。而岭后王公庙,所祀奉的王公、王妈,其历史人物是谁呢?从庙宇内所写的“梁山圣王”和“威武义信显百世,辅境佑乡传万代”来看,不属于---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夫人。

  后来我走访了当地一位德高望众的退休教师---戴常合,他告诉我:岭后王公庙的“香火”是从漳浦盘陀镇“梁山明王庙”接来的。而“梁山明王庙”祀奉王公、王妈,是南北朝南朝萧齐齐武帝---萧赜(zé)及其夫人。也就是说, 岭后王公庙祀奉王公、王妈的历史人物是---萧赜及其夫人!

  齐武帝萧赜(440年-493年8月27日),字宣远,小名龙儿,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朝齐第二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为昭皇后刘智容。建元元年(479年),萧赜被立为皇太子。建元四年(482年),齐高帝萧道成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年号永明。

  据史料记载:建元元年(479年),萧赜被立为皇太子。萧赜任赣州令时,江州晋安王子勋叛乱,萧赜率百余人南下避难,屯兵揭阳山中,即梁山中峰。后募兵三千余人,击溃子勋。建元四年(482年),齐高帝萧道成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齐武帝在位期间,十分关心百姓疾苦,齐武帝还下令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人们的德行。武帝以富国为先,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提倡节俭。还延续其父萧道成的检籍政策。梁山地区百姓建庙纪念他,祀为“梁山明王”。

  岭后王公庙坐亥向巳(方位147度)即坐西北朝东南。庙会祭拜吉日为农历十月初九日!

  王公、王妈神威显赫,护佑万民! 境内外吉祥---岭叠叠派接梁峰,后世世威贯闽境!

  附《漳浦梁山尊王文化初探》/林建东/2018-11-14

  漳浦盘陀镇紧依梁山,当地的寺庙以道教寺庙为主,有开漳圣王庙、关帝庙外、梁山明王庙。梁山明王庙是盘陀地区特有,是奉祀梁山山神的庙宇。

  根据雀埔汤坑明王庙碑记记述,“梁山明王”就是齐武帝萧赜(zé)。笔者作如下考证:

  齐武帝萧赜(440年—493年8月27日),字宣远,小名龙儿,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昭皇后刘智容,南北朝时期南朝齐 第二任皇帝,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十一年(493年)在位,年号永明。

  建元元年(479年),萧赜被立为皇太子。萧赜任赣州令时,江州晋安王子勋叛乱,萧赜率百余人南下避难,屯兵揭阳山中,即梁山中峰。后募兵三千余人,击溃子勋。建元四年(482年),齐高帝萧道成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齐武帝在位期间,十分关心百姓疾苦,齐武帝还下令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人们的德行。武帝以富国为先,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提倡节俭。还延续其父萧道成的检籍政策。梁山地区百姓建庙纪念他,祀为“梁山明王”。传说宋怀宗赵?m,公元1277年三月(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文天祥率勤王部队护着怀宗向广东逃窜,从汀州经漳州逃至漳浦,来到盘陀岭下,眼见“高山峻岭入云端,猿径崎岖难攀援”,后有元兵紧逼,危急中见一破旧庙宇,杂草丛生,蛛丝弥漫,门楣上隐约可见“梁山明王”字样。无奈中,怀宗君臣躲入庙中,祈祷神明护佑。元兵追到,庙中的杂草蛛丝竟然恢复原状,没发现人走过的痕迹,不做搜查就过去了。怀宗躲过一劫,夜宿梁山明王庙中,“梦中神授方略,”第二天收集了散兵万余人,居然一战告捷。怀宗深感神明庇佑,赐封“梁山太上公明王”。次日,君臣登山上路,行至盘陀岭顶,怀宗饥渴难耐,就在路旁阴湿地浅浅挖个窟窿,泉水就冒出来,甘解渴。护卫又在石缝里抓一些螺丝,断尾煮熟充饥,怀宗把吃过的螺壳,放到水里说:“就在这里繁衍吧”,果真,这些螺壳复活了,人们因它经皇帝敕封,称之“封螺”,称那窟窿水为“宋帝?m井”,流传至今。

  (漳浦庙宇志记载“盘陀内梁山明王庙原址在梁山王公隆,祀梁山明王及夫人丁氏,1959年因修建梁山水库而迁至割埔村盘陀内社西南。1994年、2012年两次重建”。漳浦庙宇志记载:“雀埔梁山明王庙始建于宋代,明代重修,2009年因厦深铁路建设需要而拆迁而重新择地建造,同年落成。清康熙《漳浦县志》记载:“宋帝?m时,文丞相(文天祥)过此,尝祷告于庙,夜梦神授方略,是日,军容大振。”雀埔村民反映,在现在的庙中保存的原石构件,特别是仰履盆式柱础等, 均具有显著的宋代风格,是文物珍品。)

  梁山明王主要分布在雀埔、隆福、庵前、塔内、盘陀内以及大南坂镇的云内社,据说雀埔、隆福、庵前、塔内均认盘陀内为主庙。

  梁山明王庙在盘陀一带有较大的影响,一般地,同地同宗的村子信奉同一个神明。但同是王姓的雀埔村和官陂村却有不同信奉呢?雀埔村信奉梁山明王,而官陂村另有自己的一座土地庙,且土地庙在二个村子之间的甘蔗园中。官陂村土地庙三进三开间,63平方米,土地神像比真人略大,柱联写着“神灵哉不威自畏,公老矣有德而尊”。人们认为土地是最基层的神,通常,庙仅2-5平方米左右。大规格的土地庙必有其来历。

  原来,官陂村的土地神像原在雀埔村,清代从雀埔村迁来的,有一个传说:过去官陂村雀埔,坛尾,水港等王姓村同属一个祭祀圈,也奉祀雀埔村温泉边的汤坑梁山明王庙。每年正月十五每户需派人参与庙会抽签,抽中者便是当年的庙会理事会成员。某年,官陂村一个名王武义的人任庙会理事,那些天他正好与家人呕气,一肚子委屈,于神前焚香时,见庙中诸神前香火均很旺盛,唯独土地神前没有一柱香。因此,他把香插到土地神前,祷道:土地爷,我总是受到人们的冷落,今天看来,你的待遇也和我差不多,我们是同病相怜,不如我把你请到官陂村,我一定专门为你建庙奉祀。尚杯(占扑杯?闽南语)落地,果然是信杯。王武义遂抱起土地神像,从后门溜出,往官陂逃回。途中发现雀埔村民追赶来,只好把土地像扔进蔗园里。几个月后,官陂村找到土地爷神像,遂焚香问卜,证实土地爷愿意到这里安家,遂鸠资建起了这座庙。从此,官陂村居民不再参加雀埔村梁山明王庙的庙会活动。

  还传说,官陂土地爷的特长,主要表现在求财应验上,当地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村里某人求财心切,于神前许愿称如能捡到钱,一定以全猪供奉,并在庙前唱戏,他烧好香祷告完毕,收拾供品,才走离土地庙,马上在庙前草丛中拾到二元钱。愿是许了,不能不兑现,某人想出了个满意的办法:用蕃蓍削成大猪状,作为供品,供于土地爷前,焚香,祝罢,往自已脸上抹几团红彩,找一条扁担,于庙前起舞,做唱大戏状。从此,说起官陂土地庙的灵验,人们总会想到 “蕃蓍猪,扁担戏”这句民谚。

  另外,通坑社与雀埔社原来共同信奉的汤坑梁山尊王祀奉在雀埔社里汤坑梁山尊王庙里,每年,雀埔社二月二十六祭拜,汤坑社二月二十七祭拜,规定二月二十七日,两社分别派人把梁山尊王及王母抬到两社交界处交接。因为交接过程经常发生冲突而引发械斗,后来,汤坑社就独立雕刻一尊王妈侍奉岩仔山佛祖庙里,不再与汤坑社的梁山尊王庙保留关系,故有“汤坑显王妈”乡俚俗语流传下来。

  官陂土地庙的传说、“汤坑显王妈”乡俚俗语,说明了官陂村与雀埔村同宗同源原来信奉同一神明,汤坑村与雀埔村不同宗但原来信奉同一神明,反映了人们认识与信仰因时因缘而变化,雀埔梁山明王祭祀圈的演变过程,兴许可以说明漳浦农村古代信仰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