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324“六个苹果”和“打了四年开水”)
 
 
修改时间:[2019/10/19 08:04]    阅读次数:[279]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324

   “六个苹果”和“打了四年开水”

  这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先生在北大给学生演讲时说到的一段亲身经历。

  俞敏洪,1962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葫桥村,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是当时的生产队妇女队长,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干农活,初中毕业后又回家种地一年,良好的家风养成了他淳朴勤劳的品格。1980年,俞敏洪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他们同宿舍共住了六位同学。其中,有一个同学家在北京,也很有钱。那时,是每周六天工作制,只周日休息一天,那位同学每周六回家,每次回来,他都会从家里带六个苹果到学校。起初,同宿舍的人都以为是一人一个,其实不然,他是每天晚上自己吃一个,从不给别人,四年一直如此。那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勉强温饱的贫穷时期,平日里吃点水果,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苹果是人家的,不给又不能去抢,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与这位同学的关系也是淡淡的。六个同学中,唯俞敏洪来自农村,他是这个寝室里最勤快的人,自住进宿舍的第一天起,他每天坚持打扫宿舍卫生,一干就是四年,所以,他们宿舍就从来没有排过卫生值日表;同时,他每天早晨都拎着两个暖瓶为同宿舍的的同学打开水,一干也是四年,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大学毕业后,俞敏洪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独吃苹果的那个同学到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就职,其余的四位都出国深造去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陆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俞敏洪抓住机会,辞去北大教职,从办英语辅导班做起,创建了新东方。经过十年打拼,到1995年,新东方已经有了相当规模,他雄心勃勃,想把新东方做到外国去,但深感人才不足。于是,他飞到美国和加拿大找他的那四位同学。那四位同学都在外国读到博士,都有可心事业和丰厚收入,但他们最终都同意回来和俞敏洪做强新东方。他们同意回来的理由很简单:“就冲着你小子给我们扫了四年地和打了四年开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一种精神,你有干饭吃,肯定不会让我们喝粥,我们同意回国和你一起干新东方,把新东方做到世界去。”到了本世纪初,新东方已发展成世界知名的教育科技集团。

  2002年,那位独吃苹果的同学找到俞敏洪,他告诉俞敏洪说:“我一直在那个不大不小的事业单位工作,至今也没有什么成绩,更看不到发展前途,我的工资少得可怜,而那里又人情冷漠,所以我很想到你这里发展。况且,咱们是老同学,同宿舍住了四年,那几个在国外的,都被你招回来了,你不会不给我这个面子吧?”

  俞敏洪没有立刻答应他,让他听信。

  俞敏洪回到公司,把那四个同学叫来,商量给那个独吃苹果的同学安排个差事。那几个同学一听,当场就炸了,他们指着俞敏洪的鼻子说:“俞敏洪,你小子想让那个吃独食的家伙加盟,我们都撤!他那么自私,能干出什么好事?不把企业搞砸了才怪!”

  没办法,俞敏洪只好找个借口婉言拒绝了那位独吃苹果的同学。

  鲁钝生感言:分享和给予是一种品格,更是被群体认同从而能融入群体的重要条件。一个四年独吃苹果而无惭然之心的人不被接纳,一个默默为同学扫了四年地和打了四年开水的人得到了帮助,是事理人情之必然。这是人际交往的一条普世规则,也是一条潜规则,人人心里都有数,不必写在条文里,也不必说在嘴上。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爱人者人爱之,助人者人助之,就是这么个理儿。这里也存在一种“因果报应”关系,做善事,多能得到好的回报;做恶事,多能得到坏的回报。常做利人之事,常怀感恩之心,你永远不会孤单和无助。

  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时间概念:四年。四年,在几十年的人生之旅中不算长,也不算短,一种现象,无论大小,持续出现四年时间,足以说明问题。

  独吃苹果,是小事,一次两次甚至十次八次,都不应过分谴责,都可以原谅,这是因为,谁都有犯糊涂的时候,但四年一以贯之,则可证明骨子里已经生成“不愿分享”的自私心理。那同学说他单位人情冷漠,肯定是实话,也肯定只是对他个人而言,因为他对别人都很冷漠,谁能对他热情?那同学说他没有工作业绩,也无发展前途,肯定也是实话,那么自私的人,肯定缺少帮助和抬举,岂能受到重用?那四位同学反对他加盟,无疑是明知的,他来了,很可能是一个搅局的不和谐音符。

  扫扫地、打打开水,是小事,一次两次甚至十次八次,都不足称道,这是因为,谁都有一时兴起,做点助人的好事,但四年一以贯之,则透视出俞敏洪勤勉助人且无怨无悔的品格。新东方的做大做强和同学们的乐意帮助,也是这种品格使然。

  小故事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

  启示一:做人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正直、勤劳、利人、利社会的美善人格,永远是干好事业和处好人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启示二:小事不可小觑。扫地、打开水之类的小善恒为之,既升华人格又赢得人心;吃独食之类的小恶恒为之,既贬损品性又疏离人情。由此可见,小事不小,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