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修身心得之传统教育
 
 
修改时间:[2019/10/10 23:07]    阅读次数:[279]    发表者:[起缘]
 

  《论语》: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温和,平和)、良(仁慈,善良)、恭(恭敬,严肃)、俭(节俭,朴素)、让(谦虚,退让),集中概括了孔子的道德修养,这五字因此也成为了衡量健全人格的标准。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心强健是一切的基础。

  《孟子》:“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这是对正气充沛,形与神俱的人活脱脱的写照。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观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四毋(人生四戒)既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又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正心诚意是人格修养的基础,反省警策是修身践行的前提。

  《孟子》:“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者爱人,爱是人的本质力量,爱就是成为人。道者,行也。认为是正确的,就认认真真去做,这就是道。尽其心,得其道。

  成功十要:目标明确,高瞻远瞩,瞰察路径,了解概貌,敢于追求,敢于奋斗,敢于牺牲,信念坚定,坚毅顽强,与时俱进。

  保生十六字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柔和畏威,静守平和。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就是在一念起处,动心忍性,自觉地表现人性,达到慎独需要吃苦,需要磨炼意志力。

  从自在的人到自为的人,从*惯性的动物到理性的人,从善的可能到善的现实,需要付出一生艰苦的努力。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而志于学是指这个时期学*自觉性已经养成,进入自主学*即“我要学”。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我们当然要反对粗暴简单的打骂教育,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孩子在他的自我意识形成之前只是一个纯粹感性的动物,*惯性的动物,必须培养孩子纯正的学**惯和生活*惯,而且必须有所规矩,有所警策,甚至有所触动。爱而能严,严能动神。

  先施恩树威,后退威进恩。必须通过宽猛相济的方法,让孩子亲近学*中国的文化经典——五千年中华文明积累流传下来的宝贵人生经验,让他逐渐从自在之我(动物性的存在,纯粹感性的存在)过渡到自为之我(文化性的存在,认识性的存在)。

  尊重人文精神,注重文化传承,谦虚对待祖辈的教育经验,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成为人的过程,就是逐渐摆脱动物性以实现人性的过程,确切地说是学会以人性驾驭动物性的过程。人离人性越近,就离动物性越远。以心役物,而不是以物役心。

  《孟子》:“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从其大体即从社会这个生命共同体中来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人性。

  人性在人生命中展开、实现的的过程是伟大的,神圣的,复杂的,无比艰辛的,人类理想的生命状态就是经历了无数人世风雨的磨炼还葆有一颗赤子之心。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领路人。父母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雷厉风行,干净利索,孩子的未来人格必然胸襟坦荡,心底无私,光明磊落。

  孩子生下来就是要受到管教的,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不能屈服手软,为人父母是有管教孩子的权力的,而且必须学*和培养自己的教育能力。

 
 
 
上一页:壮哉,吾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