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294 “蘸着墨汁吃馒头”与“我原来已经吃过了
 
 
修改时间:[2019/09/24 22:06]    阅读次数:[298]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294

   “蘸着墨汁吃馒头”与“我原来已经吃过了”

  “蘸着墨汁吃馒头”是中国书圣王羲之的故事。故事说,王羲之年轻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有一天,他在书房*字,中午了,家人几次催促他去吃饭,他连动都没有动。无奈,家人将饭端进书房,放在他的案头。王羲之有一个馒头蘸蒜泥的饮食*惯,家里每次吃馒头,都给他备一盘蒜泥。那天,那盘蒜泥正好放在砚台旁边,王羲之拿起一个馒头,眼睛盯着宣纸,心里正揣摩着一个字怎么下笔,根本没有看蒜泥在哪里,伸手蘸了一下就放到嘴里,一个馒头快吃完了,他竟没有尝出自己吃的是墨汁,家人见他满嘴都是墨汁,惊呼:“你怎么吃起墨汁了!”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错将墨汁当蒜泥蘸着吃了。

  “原来已经吃过了”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牛顿请朋友到家做客,饭菜已经备好,他起身到厨房去拿酒,忽然对月球轨道的运算有了新思路,于是赶忙跑进实验室,把请客的事忘到九霄云外。朋友见他一去不返,知道他又钻进了实验室,无奈只好自己进餐,吃掉了盘子里的一只鸡,将吃剩的骨头吐在餐桌上。吃完饭,朋友离去。过了几个小时,牛顿终于计算完了,回到餐桌,见满桌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自语:“我以为我还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但怎么还有点饿呢?”

  作者感言:王羲之之所以能创造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至今让人高山仰止;牛顿之所以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规律,奠定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与他们各自痴迷于自己的事业有直接关系。

  什么是“痴迷”?痴迷是人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极度迷恋并达到不能自拔的迷狂状态。痴迷者由于过度关注痴迷对象,往往忽视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以及周围的环境,王羲之为研*书法,竟口不辨味,吃墨而不自知;牛顿进行月球轨道运算,不仅冷落了朋友,竟不知饥饿,没吃饭而误认为吃过了,就是这种迷狂状态的具体表现。

  痴迷是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的全身心关注,是对所迷恋对象的执着追求,这正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品质,因为所有的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都是前无古人的拓荒性工程,不绝对集中精力,拼力以求,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古希腊思想家、科学家泰勒斯,一次一心一意观察天象时,不知不觉掉到水坑里;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阿基米德,当罗马军队闯进他的家时,他正在地上埋头画一个几何图形,一个士兵将他的图踩坏,他大声斥责说:“请不要弄坏我的图!”,那士兵拔出短剑把他刺死;牛顿煮鸡蛋时将手表放到锅里去煮,捞出来无奈地苦笑;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在去会见未婚妻爱玛时,一直想着试验的事情,他一见爱玛,就抓住爱玛的手,爱玛以为巴普洛夫要吻她,正在幸福地等待,可巴普洛夫却为她把起脉,并说:“你的心跳正常,身体健康”,爱玛非常生气,对他说;“你心里只有实验,那你就回去吧”,巴普洛夫非常高兴,转身就跑回了实验室;中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一心想着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之谜,走路撞到树上还问“谁撞我”;中国北宋初年著名的隐逸诗人林浦,痴迷于山水梅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给世人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佳句和文坛佳话;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郑板桥“咬定几本有用书,忘却饮食”;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在创作《高老头》期间,有几天神情沮丧,闷闷不乐,家人询问,他说:“高老头死了”;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贝多芬一次去一家餐厅吃饭,刚坐下便想起来一个曲子,于是便把餐桌当做钢琴弹起来,他十指在餐桌上跳动,并侧耳谛听每一个音符,一曲终了,他高兴地抬起头,对服务员说“结账”,服务员告诉他,他还没说要吃什么呢……等等,都是科学家、艺术家痴迷忘我的证明。也正是凭着这种对事业的痴迷忘我精神,无数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巴尔扎克说:“痴迷于某个事业的人,会取得令自己惊讶的成就。”蒲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技痴者艺必良。”痴迷成就天才,痴迷于某种事业吧,成功正微笑着在前面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