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284 解 释)
 
 
修改时间:[2019/09/21 22:06]    阅读次数:[296]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284

   解 释

  公猴和母猴坐在同一个树枝上看落日后的晚霞。母猴问:“当太阳落到地平线的时候,是什么使天空改变了颜色?”

  “有些事情是无需解释的,如果我们试着解释我们看到的所有事情,我们就无法生活。”公猴说,“不要多想,安静地欣赏这美丽的晚霞吧!”

  母猴很生气地说:“你不懂逻辑,原始而没有智慧,只会懵懂地享受生活,真是蠢笨!”

  这时,有一只蜈蚣从树下路过。

  公猴叫道:“蜈蚣先生,你身上那么多条腿,它们是怎么协调向前迈进的?可以解释一下吗?”

  蜈蚣说:“对不起,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麻烦你解释一下吧,我妻子想知道答案。”

  蜈蚣看了看自己的那些腿,指着其中的一条说:“我先移动这条腿,不不,我先向这个方向摆动身子,不不,也不对,我好像先抬起另外一条腿……”

  蜈蚣花了十多分钟时间,也没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协调移动自己那些腿的。它讲得越多,猴子越听不明白,后来,它着急赶路,干脆不说了。可是,当它抬腿要走的时候,竟不知道先抬哪条腿,怎么走路了。蜈蚣痛苦地叫道:“天哪,为了向你们解释我走路的原理,现在我竟然不会走路了!”

  公猴对母猴说:“现在你看到了吧,想尽力解释看见的每一件事情,就是这样的结果。我们还是静静地欣赏晚霞吧!”

  作者感言:“人是理性动物,人应该过理性的生活”,这一观念没有错,这是从总体上把握人生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说,人必须时时处处都得理性,我们说这则小故事,就是想说明,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须事事都得诉诸理性,无须非得弄明白每件事的内中机理,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理由有二:

  理由一:有些事情,是理性无能为力的,一旦诉诸理性,人反倒无所适从。就如故事里的蜈蚣,它根本无法说出自己走路时,多条腿是怎么协调运动的,这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能是在长期行走实践中,靠体验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通过逻辑思维后,设计出程序并分步实施的。人也是这样,我们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次举步行走,每次举步,是先抬左脚还是先抬右脚,是大步还是小步,是疾走还是慢走,都由当时的情形而定,都是随机的,根本无法事先设计好。倘若是走路前先想想是先抬左脚或右脚,人反倒象蜈蚣一样不会走路了。人类许多感性行为都是如此,它拒绝理性介入,因为理性一旦介入,事情就会导致复杂化,反倒不好办了。当你啃骨头的时候,难道还用计算牙齿需要投入多大力度才能啃下骨头上的那块肉吗?难道还用考虑是什么给牙齿提供了动力吗?难道还用追寻这动力是怎么产生的吗?如是,不仅很难得出科学结论,大概一天也啃不下骨头上的那块肉。

  理由二:有些事情,理性一旦介入,其价值和意义就会消解。就如欣赏落日余辉,如果非要弄清楚日落之后太阳的余晖是怎样染红天空的,哪还有心情去欣赏如火的晚霞?因为这种理性分析消解了人的情感,改变了人的思维走向,将物我合一的审美情境彻底肢解,红艳艳的晚霞被干巴巴的概念和判断所取代,审美不复存在。所以,当我们吟诵一首隽永的小诗、聆听一首动人心魄的名曲或观赏一幅意境深邃的画作时,千万不要去想诗人是怎么写出这首诗、音乐家是怎么做出这支曲子、画家是怎么画出这幅画的,只要专注地欣赏就够了,如是,才能享受到艺术的美。

  请记住公猴的提醒:“不要多想,安静地欣赏这美丽的晚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