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照之美,大多集中在黄海之滨,是正在全力打造的中央活力区的龙头。市区海滨南端有一个湾,是最近才叫响的,开始叫月亮湾,后来又叫海龙湾,是老石臼人对这个海湾的亲切称呼,也许她的风景在市区海滨不是最好的,但她充满诗意的蜿蜒已悄悄贴近了港口栈桥,将来还要向西延伸,对接石臼老街、港口国贸中心,她的美新鲜而惊艳。 把海龙湾紧紧揽抱在怀里的,是市区南端的石臼,一个让南宋大将李宝视死如归、折箭为誓、置死地而后生、获得和岳飞与韩世忠齐名的地方,也是一个让明代庶吉士、清顺治进士叶先登笔下油然而生“沧溟极望接天遥,万里长风送晓潮”的地方。这里有姜太公隐居的“东吕乡”和钓鱼的“棘津”,也有战国时期的“泯王台”,还有西南隅岸的“八仙石”、东南岬角处的 “鬼动石”和被皇封“佑顺侯”的龙神庙、庙东南的“海上碑”…… 要说市区海滨的美,惊艳了时光里的黄海滩头,那石臼则舒展开了柔韧的臂搏,拥湾向海,展现出了那魅力的一抹蓝。我的家就安在这一抹蓝里的海龙湾畔,一座经略海洋活力迸发的城市,我每天都要从海滨四路出发,穿行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于是石臼在我心里的熟稔,就来源于我生活在海龙湾畔的每一寸时光。 2 一座城因南宋一位大将的行为而命名,大将又因石臼神挽救了一个王朝,这用在矗立于石臼嘴端石盘的龙神庙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草草春秋潮有信,茫茫日月眼无边。?分岛屿烟含翠,光灿琉璃碧浸天。”在北风正盛的十月下旬,南宋大将李宝率抗金水军长途奔袭,抵达黄海石臼岛,从金水军中前来投诚的汉族签军中得知,欲大败金水军须用火攻之策,而眼下刚劲的北风正打消着他的这个念头。 部下引领李宝来到龙神庙,见院门刻有“长、朝”二字对联,他心里充满了底气,于是沐浴熏香,长跪在庙内石臼神前,祷告不已,此时有风从战船??ゴ到?矗?缰铀屏逑斐乖诖蟮钅谕猓?缦蛩布涓谋洌?谌似牍蚝啊傲?跎窳橛Α薄@畋λ婕绰仕??鄙狭樯轿蓝?系奶频海?心戏缦嘀??园蠡鹨┘?亍⑴?ㄅ诘仍冻袒鹌鳎?瓜?鹁?⒋??鹁??映晌?蛔???≡诤C嫔系摹盎鹕健?/p> 大破金军后,李宝回师途中屯兵石臼岛,看见坚硬的花岗岩石上有很多“臼”状石坑,就下令以此“杵米”做饭,深得将士称赞。李宝再次去龙神庙拜谒石臼神后,对身边当地的官员说,此地就称石臼吧。当地官员长揖拜礼说,将军保我朝安稳,此地又得赏名,真乃甚幸。回朝后,李宝向皇帝禀报,拜谒石臼岛龙神庙,石臼神显灵,北风瞬间转南风,助攻金水军。高宗甚喜,加封石臼神为“佑顺侯”,并赐龙神殿以“威济庙”之名。 如今,万平口景区潮汐塔底部的那座海战馆,早已对游客开放,它叙说的是火器应用于战争的第一次中国古代大规模海战,采用古代海战兵器、遗留物、战船模型、图片、史实资料、沙盘、雕塑等多种表现形式,再现了当年唐岛宋金水军大战全过程,和泻湖畔异光流彩、声光电相融合的“日出东方•海之秀”一样,引起了外地游客对吸取石臼文化丰富营养的莫大好奇心,纷纷争相观看,品咂陶醉其中,不知归途。 馆内影院四维立体动感电影放映时,震动、坠落、吹风、喷水、喷气、光电等动作,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换,完全把游客与电影溶为一体,让游客感受“视觉、听觉、触觉”相结合的全方位感官刺激,奇特魅力在于强烈的现场感与真实感,片中的一切触手可及,仿佛可以摸到李宝的盔钾、战船的桅杆、起火的箭簇和花岗岩石上的“碓臼”状石坑,闻到战船在“火海”里熊熊燃烧的火油味儿。看完电影,还可以登上潮汐塔观光,“登上莲花台,好运自然来“,在带来好运的同时,还能站在高处感受一下大海的蔚蓝与壮阔。 3 如果说龙神庙里的石臼神,因李宝的拜谒祈祷,而让当地获得“石臼”的赏名,并得到皇帝的加封,亲笔赐匾额,名声大震远播,那“成章灯塔”和“华北船王”更是石臼绕不过去的历史文化载体。从贺郁芬女士的著述里知道,我居住的海滨四路,竟是“华北船王”贺仁?的出生地。走过四季变换,几乎每天我都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石臼的大街小巷,就是为了寻找贺郁芬女士笔下描绘的“华北船王”的背影。 循着贺女士书中的描述,当自行车在海滨二路和连云港路交界处,往东约二百米的南面停下来时,我看见了一排经年的黑砖瓦墙两面斜顶的平房,这是贺女士父亲贺仁?购置土地后建造的“长记轮船行“的仓库。原来呈四合院形状,四面各有一长排房子,用花岗岩打了地基,每间屋子原本都是大通间,用木头梁柱支撑天花板,屋顶用的是当年中国北方唯一的一种黑色屋瓦,墙面用的是深土色的砖,室内铺了水泥地,中庭是个泥土地面。眼前仅存西屋和北屋一隅。 这处四合院仓库的兴盛,是“长记轮船行”在清末民初获得长足发展的结果。清光绪三十年,石臼所人李开荣首创“公顺福”商号,发展海运。民国中期,以贺仲伍为代表,在青岛开设了“长记”轮船公司,之后儿子贺仁?继承,在华北各口岸设代理行或代办人,在青岛馆陶路设“长记分行”,在石臼经营长春、得春、迎春、承春、江春等五条商船,总载量一千五百余吨,适应货运存储需要,建立了这座大型货栈,一举成为华北“船王”。 “江淮红粟达神京,转运都由石臼行。”海运业的发展,彰显出了“长记轮船行”仓库的重要性,用现在的话来说,仓库成了一个物流中心。不仅用来存放本地客户准备运送到其他地区的货物,还存放着从别处运来等待客户提取的货物,有南北杂货、粮产、华洋百货和民生用品等。发挥物流中心作用的“长记轮船行”仓库,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带动了当地商贸业发展。 石臼所相继开设商号七十余家,旅店三十多家,娱乐场所二十余处,小铺店百余家。资产雄厚的商号在莒县、沂水、诸城等地争先恐后地设立商庄,大量收购农副产品,聚运至石臼所海口外运,每年秋季,木轮小车、驴伙、马帮及骆驼等装运货物络绎不绝。夜间各大商号灯火通明,摊贩叫卖、车马往来,嘈杂不息,石臼所成了“不夜之城”。 因为有熟人介绍,我骑的自行车顺利通过港口门卫,来到了一公司食堂东侧。在这里看到了贺女士描述的一座由花岗岩构成、横纹黑白相间、错峰拔高、呈八角形的四层灯塔。它的建造,离不开“华北船王”贺仁?的努力。商贸业的发展,让石臼成为鲁东南沿海主要通商口岸和物资集散中心,但被巨匪刘黑七盯上了。 土匪大兵压境,威胁着贺仁?。作为石臼商会会长,他立即向时任东北海军总司令兼青岛市特别市长沈鸿烈求援。沈市长派出的军舰抵达石臼后,因为需要靠岸,就用探照灯对石臼进行了照射。这一通“电光”,石臼的夜空如同白昼,刘黑七不明白怎么回事,军师说这是探照灯,军舰上的“千里眼”,人家的增援部队来了。 刘黑七这才缓过神来,不知海上来了多少军舰,吓得连夜跑了。为回报沈鸿烈的恩德,加上“石臼栏”“胡家栏”“桃花栏”“霸王边”等海中礁石影响海运,贺仁?采纳了众民商团的建议,用民商团体捐资感谢沈鸿烈而被其婉拒的资金,在东南隅三面环海之礁石上,建设了这座航标灯塔。还是为了感谢沈鸿烈,灯塔取名他的字“成章”,发光仪式上,沈鸿烈委托其秘书出席庆贺。 风雨沧桑八十多年,“成章”灯塔依然稳如泰山,虽已退役,但和“华北船王”并肩,见证着港口从一个小渔港到亿吨强港的巨变,也见证着石臼从一个海角小镇到现代化城市的蝶变。 4 世人都知道石臼海口,金沙滩柔似少女,礁石岸刚如彪汉,但很少有人知道海口有内外之分,特别是内海口,还有南北之分。北为万平口,满潮海水漫延可达七公里,口内可停泊大小渔商船只上万艘,万平口海岸为沙阡。沙阡北起万平口北端,南至石臼嘴,是石臼海口的天然屏障。南为西江口,是由石臼嘴岬角与奎山东延处形成一个天然环抱,不仅海面平阔,船行方便,而且浪小波平。 清末民初,西江口每日舟船往来不绝,渔商云集。龙神庙东南,明朝真定府同知、日照人申安书写“海上碑”两幢:一曰“天风海涛”,一曰“万派潮宗”。这里的奇石、礁滩、古泉、悬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被赋予了令人神往的传说。 “钓鱼台”是位于海口东南沿岸处的海中礁石,顶端礁石平整,约三十平方米,姜子牙常以直钩在此钓鱼,并以愿者上钩自诩。钓鱼台西边,有一块光滑石板,宛如椅状,是姜太公钓鱼小憩所坐的“神仙椅子”。 “八仙石”也是海中礁石,位于西江口稍南,由多块巨大岩石垒叠而成,高四米许,周长二十米余,涨潮时仍露其顶,四周环水,距岸近处仅五米,有仙人卧迹,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东游,经由此石过海到达蓬莱。 “豹虎崖”是八仙石北边西江口处的临海悬崖,全长二百米,高处达十米有余,坡势陡峭,路峻林密,下边水深浪静,早年为天然渔船停泊处,中部有多处缝壑石洞,古时多有虎豹出没。崖东端奇峰突兀,险恶森严,岩石逞褐色,俯视大海,被称为“阎王鼻子”。 龙神庙东边的“神井”,又叫参水,原为“庙圈处”近海泉池,后有人砌石为井,井深两米半,清澈见底,涨潮即漫,潮退即现,水尤甘甜。井中之水取之煮茶,味醇香;用之做豆腐,多出且豆香浓郁,鲜嫩味美。若逢云高气爽,风平浪静,登奎山向东眺望,能看见此处有两个红衣小童(参孩)玩耍,井水又称参水。 灯塔以东有两块紧靠的巨石,被称为“自动石”,又名鼓荡石、鬼动石、龟动石,在石臼岛中,随潮撞动,以小石投缝中,顷刻而碎。巨石高达两米许,顶面各一百余平方米,间缝十厘米左右,其动声如洪钟,如适东南大风旺汛,鼓荡之声可传五里。清光绪八年涛雒人丁守存题书“天机鼓荡”,在龙神庙前,又书“石壁千寻,陡入海下,传为龙窟,澜翻渊葶,殊骇人目”,皆敕石以志。 这是人间最美的景色,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寻得一处灵感,就能洋洋洒洒书写石臼的大美华章。 5 提起石臼的标志,老街自然当仁不让。老街,是老一辈石臼人与自然相亲相爱的结晶。在海滨二路南头不足千米,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只能算是一条胡同,一条土路,宽也只有三四米,两旁大都是穷苦渔民用“海石”盖的用来防台风的低矮平房,现在仍矗立在十字街上的那座一百多岁的海石房,是一个富裕家庭的所在。 按照老石臼人的回忆,我努力寻找十字街周围的石板街。“十字街”上的石板,就是用建房的海石经过加工而成的,这条光滑的石板街通往老城的南门外,然后往东南一直延伸到海边的鱼码头,它弯弯曲曲,北高南低,延伸和缓,虽只有五六百米长,三四米宽,但是渔民从码头往返“十字街”的要道。如今已“名存实亡”了,它的影子也只能存在于石臼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石板街上流逝的时光,穿行着像挑夫一样的渔民,将一筐筐满满的鲜活海味,重重地担在肩上,扁担随着稳步的节奏,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身后留下了点点滴滴晶莹的水珠,补充着石板上的水渍。渔民脚下的石板,厚度仅有十公分左右,当时很有棱角,可经过人为的脚磨车碾,与自然的风化水蚀,块块石板已经失形走样,光滑的表面难掩破损的痕迹。 如今改造后的老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骑行在连云港路或天津路上,我看见新修的笔直而平坦的沥青路贯通东西,人行道用彩色混凝土罐浇而成,街道两旁的路灯,在夜间把老街照耀得如同白昼,原来的早市及各小门市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统一建成了几千个摊位的室内大型综合市场,出入市场的行人和车辆,日夜川流不息,车水马龙。 改造提升中的市场,以“石臼老街”为主题,充分挖掘老石臼所的历史文化元素,打造海文化一条街,繁荣“渔舟唱晚”夜市,内涵和品质已名噪半岛城市群。回到家里,我喝着茶水,不禁掩面沉思,老街孕育了三十多年的市场,印记了石臼城市的商业符号,这是祖先气息呵护的三十多年,是石臼老一辈人身影清晰的三十多年。 这三十多年,市场的成长壮大,在老街里有收藏。每一年,都有历史的涟漪;每一步,都有现实的光影。 6 石臼的美,在于海龙湾畔的自然灵动。千百年来吸引着叶先登、厉愿、施润章、方正?、丁士一、宋佩玉等官宦名商、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瑰丽诗篇,“山客初来海上沽,醉聆奇异祈天吴” 、“我欲骑龙海上飞,沃焦沙暖碧桃肥。”更在于石臼人的富有潜力的创造性,港口东煤堆场搬迁到南港区,成为全国首例退港还海工程,四十六万平方米的海龙湾沙滩,恰似一条“金腰带”,回归到了石臼的怀抱。让海龙湾的那一抹蓝,世代造福石臼。 海龙湾南端的活力区,已经规划建设邮轮停靠港,预留高铁直接进入邮轮港的条件,实现邮轮与高铁的零距离换乘,可快速到达曲阜、泰安等山东优质旅游资源地,打造精品邮轮旅游线路。在月牙形的栈桥东端,复原了五层的“成章”灯塔,即将发光指引航向。有“冉冉升起的太阳、黄海明亮的眼睛”之寓意的“黄海之眼”,横跨在紧傍石臼的万平口泻湖出海口,成为升起在石臼海滨的一道靓丽彩虹。 如今,骑行在黄海之滨,放飞心情,放飞自我,尽在海龙湾畔的那一抹蓝。我期待着有一天,站在海龙湾畔这让人神往的一抹蓝里,看见一个发出滴着水声的旭日火球,很骄傲地摇一摇,抖一抖,跃起在大港的早晨,从海天一线的霞光里,驶来几代石臼人“拥湾向海”的宏大梦想。 2019/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