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262 逼鸡吃米)
 
 
修改时间:[2019/09/07 23:07]    阅读次数:[289]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262

   逼鸡吃米

  1938年的一天,武汉大学邀请几位学者前来演讲,其中有陶行知先生,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实施有效教育”。这一天,武汉大学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来听讲的,除了武大的师生外,还有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是冲着陶先生来的。陶先生是著名教育家,又十分擅长演讲,所以,大家都想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演讲开始,先是几位学者轮番上台,陶先生是压轴的最后一位。

  在热烈的掌声中,陶先生提着一个皮包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给大家深深鞠躬后,环视了一下会场,然后缓缓地拉开皮包。大礼堂顷刻静下来,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笔记本,准备把陶先生讲的话都记下来。

  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陶先生从皮包里拎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在在讲台上喔喔地叫着,听众个个目瞪口呆,不知道陶先生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接着,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把米,放到讲台上,然后摁着公鸡的头,逼鸡吃米。那公鸡紧闭着嘴,就是不吃。陶先生又扒开鸡的嘴往里塞,公鸡极力反抗,挣扎着还是不吃,忙活了半天,一粒米也没喂进去。

  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到讲台前的地上,然后抓了一把米扔在地上,退后几步,静静地看着公鸡。公鸡抬起头,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看看没有什么动静,便从容地走上前去,专心地叨食地上的米粒。

  这时,陶先生开口了:“诸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就是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去吃米了。”他扫视了一下全场,然后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把知识硬灌输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的,即使硬逼着他们去背、去记,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但是,如果创造宽松的、自由自主的学*环境,学生就会主动去学*,那样,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全场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陶先生用几组真实案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其演讲深邃深刻的理论穿透力、丝丝入扣的逻辑推动力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召力,深深地吸引着、打动着每一位听众。短短半个小时的演说,经常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作者感言:我们在《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与奖励“四块糖”》一文中,领略了陶先生的批评艺术,笔者并借此说了怎样对待犯错误孩子的道理。上边这个小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了陶先生的演讲才能:用逼鸡吃米引入话题,真实、自然、妥帖,一开场便吸引了人的眼球,牢牢地抓住了听众,为后边的演说创造了气氛和开通了道路。

  我们无意讨论陶先生的演讲艺术,只想循着陶先生的教育观点,说点感想。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逼迫孩子学*、教师逼迫学生学*,是常见的现象,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如果不强制逼迫,孩子或学生就不会自觉学*,更不会努力学*。原因有三:

  原因一:孩子贪玩,必须严格限制孩子玩耍,不强制逼迫他们学*,他们就会迷恋于玩耍。

  原因二:孩子或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还没有责任意识,认识不到学*对人生的必要性、重要性,所以,没有自觉学*的愿望和要求,只能靠强制逼迫。

  原因三:学*是一件苦差事,而孩子都是趋乐避苦的,没有哪个孩子愿意吃苦,不强制逼迫,他们都会去找乐而放弃学*。

  说得振振有词,听来似乎也有些道理,其实并不尽然,理由如次:

  理由一:孩子贪玩是正常现象,但玩的本身也是学*。孩子们玩过家家,就是在学*家庭生活;孩子们玩打仗,有敌我双方,有正义邪恶,玩的过程,就是学*以善惩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玩中发挥了特长,开发了智能,所以,不要轻视孩子们的玩。记得有位教育家说:“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玩吧!”当然,作为父母或教师,对孩子或学生的玩耍适当控制,也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要把玩耍与学*对立起来,而要积极引导,有度、有效调控,并学会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智能开发与孩子们的玩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从而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上,而不是“逼迫”到学*上。

  理由二:孩子的确没有形成责任意识,但这并不等于孩子没有学*的需要和愿望。面对未知,所有人都抱有新奇,都有想探个究竟的冲动,孩子们更是如此。读书学*是孩子的未知领域,他们很想知道读书学*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们受不了大人的强迫,这正如大公鸡有吃米的需要和愿望,但如果逼着它吃,它就是不吃一样。这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叫逆反。大人逼的越紧,孩子的反抗就越激烈,所以,靠“逼”不能成学。

  理由三:把学*简单理解为一件苦差事,值得商榷。其实,学*是人生需要,人因需要而生欲望,因欲望而采取行动。因欲而动的事情是出于情愿,人对情愿的事情并不感到痛苦,学*从本质上说并不是一件苦事。但遗憾的是,成人为孩子们框定的学*模式,是按照大人的心愿设计的,许多方面有违于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无法接受,所以感到“苦”。作为父母或教师,如果能尊重孩子的特性,遵循其成长规律,采取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适时引发需求,激发兴趣,完全可以变“苦学”为“乐学”,使学*成为一种乐事。

  理由四:“逼迫”往往会造成孩子与父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淡化和关系疏离,严重的甚至成仇成恨,这更不利于孩子和学生教育。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知道,深厚的父子情、师生情能促进孩子爱其父、爱其师,听其言、信其道。

  我们希望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认真思考一下陶行知“逼鸡吃米”的道理,并从中悟出教育孩子和学生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