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259 斯芬克斯之谜)
 
 
修改时间:[2019/09/06 22:07]    阅读次数:[295]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259

   斯芬克斯之谜

  这是一则希腊神话。故事说,古希腊,在忒拜国城外,出现了一个怪物:斯芬克斯。她有美女的头,狮子的身子,并长着两个翅膀。她蹲在忒拜城必经路口的一个悬崖上,向过路人提出一些隐迷,其中最难的一个是:“有一种生物,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在众多生物中,它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如果过路人不能说出正确的谜底,她就将过路人吃掉;如果说出了正确的谜底,她就跳崖自杀。她成了忒拜国的大患。忒拜国王派了许多智者去解这个迷,都先后被斯芬克斯吃掉。无奈,忒拜国王偷偷出走,并留下承诺说:“我愧对国人,没有资格再做这个国王,在离开王位之前,我宣布最后一道命令:谁治服了斯芬克斯,解救了忒拜国,谁就是忒拜国的国王,并可以娶王后为妻。

  从遥远的异国他乡来了一位聪明、潇洒、英武、正直的青年,他叫俄狄浦斯,他猜出了斯芬克斯那个最难的迷,他说:“那是人呀,人小的时候,只会爬,所以用四只脚走路;人长大了,直立行走,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力所不能支,增加了一个拐棍儿,就用三只脚走路。人小的时候是早晨,成年的时候是中午,到了老年是晚上。”斯芬克斯惨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来摔死了。按照老国王出走前的旨意,国民们拥戴俄狄浦斯做了忒拜国的国王,并娶正处中年且风韵无限的王后为妻。

  作者感言:斯芬克斯提出的,是一个“什么是人”的问题,俄狄浦斯的回答,大概是人类最早对自身的认识。这一认识从生物性方面对人做出了界定,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尽管十分肤浅,但在当时,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了。

  我们说这则希腊神话,是想借此聊聊“什么是人”或“人是什么”这个话题。

  “什么是人”或“人是什么”,是一个人类一直高度关注的终极问题,人类从一开始就想弄清楚,人类自身到底是什么以及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自古以来,许许多多先哲毕其一生之才智来解答这个问题,也因此有了许许多多结论。

  苏格拉底说:“人是对理性问题能够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意思说,人是理性动物。

  柏拉图说:“人是无毛两足动物”,禽类两足,但身上有羽毛;大象身上无毛,但四足,这仍然是俄狄浦斯生物性的解读。

  黑格尔说:“人之异于动物,就因为他有思维。”,也就是说,人是能够思维的动物,是有思想的动物。

  近代以来,还有“人是有语言的动物”“人是能从事劳动并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动物”“人是一个感性的实体,是感性的类存在物”“人是自然的本我存在、人是超越万物的灵长”等说法。

  上述种种说法,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的特点,也都起到了把人从动物界划分出来的作用,但都没有说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问题。只有马克思一语中的,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出了人的本质,说明了人是社会动物,是类存在,根据有六:

  根据一:社会造就了人。人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人就不成其为人,历史上发现的多个狼孩就是证明。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人类共发现了二十多个被狼或熊、豹抚养的幼童。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只要吃肉,而且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狼孩卡玛拉,被发现时大约六七岁,经过七年多的教育,才掌握四五个词,勉强学会几句话,她死时估计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狼孩”的事实证明,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由各种关系结成的人类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外界,来自人的社会实践。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倘若从小丧失了,人类特有的*性、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起来,一如“狼孩”刚被发现时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荡然无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狼孩”毕竟是人生下的孩子,他本身保留了人类千世万代遗传下来的基因,因此,当“狼孩”回到了人类社会后,必然会逐渐恢复人类特有的*性。印度狼孩卡玛拉尽管似乎成了野兽般的生物,但她死时已接近于人了。而人类所豢养的狗以及其他牲畜,从没有学会直立行走,更没有学会说话。

  另外,人类考古学已经证明,人类诞生于社会的结成并靠社会性劳动维系生存和发展,第一群类人猿经过共同协商第一次集体狩猎的行为,具有发生学的里程碑意义,它是类人猿向猿人转变的开始,标志着人类的诞生。也正因为人类社会的结成,使没有雄鹰的翅膀、没有虎豹的凶猛、没有熊象的力气、没有鹿马的快腿、没有狐兔的敏捷的人类,超越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成了今天地球上的主宰。而成千上万种生物,则只能被动地循着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而相继灭亡,连巨大的恐龙族都不能幸免。

  根据二: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离开了社会,就无法生存。我们都是知道,人的生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理生命(肉体生命),它靠饿了需要进食,渴了需要喝水,困了需要睡觉、寒冷了需要御寒来维系,这一点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二是社会生命,它靠个体与社会其他成员结成各种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从事社会性劳动、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维系。而社会生命的实践过程,即社会性劳动,恰恰是创造物资财富的过程,是为物理生命提供生存资源的过程。没有社会生命的运行,人的物理生命就因失去资源而无法生存。

  根据三:社会形塑了人。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工作的,其生存、发展也必然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环境决定命运。生长在农民之家,从小就认识犁锄等各种农具并会做农活;生长在武术之家,从小就认识刀枪棍棒等武器并多数会*武。在一个文明和谐并蓬勃向上的群体中生活和工作,人就会变得文明礼貌并积极进取;整天和粗俗下流并吃喝嫖赌的人混在一起,久而久之,也会变得粗俗下流并吃喝嫖赌。美国当代杰出的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说:“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埃及、巴基斯坦或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家庭,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名穆斯林;如果一个人生活在西藏或日本的佛教徒家庭,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名佛教徒。”正因为如此,前人早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的提示和忠告;也正因为如此,古代孟母怕影响儿子健康成长三迁其居,当代许多家长都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到重点校、名校读书。

  社会对人的形塑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它象空气一样弥散在人的生存空间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它“化”进去了。所以有“*以为常”“见怪不怪”“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等的经验总结。

  根据四:社会确证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是价值?简单的说,就是有用性,有用的东西就有价值,没用的东西就没价值。价值是在关系中被确定的,某一事物对某一对象是有用处的,这一事物对这一对象来说,就是有价值。粮食可以充饥,可以维持人的生命,所以,粮食对人就有价值;甜润的歌声能愉悦人的精神,美丽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所以,歌声和美景对人就有价值。人从来没有到过的深山空谷,一片兰花开得无论多么娇艳,它对人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它尚未与人构成欣赏与被欣赏关系,美也是人类社会赋予的,是一种文化,脱离了社会,也就无所谓美。

  什么是人生价值?简单说,就是人活的有没有用处。人活得有用处,就是有价值,有价值才有意义,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值得经历,否则,人活得就没什么意思。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能在社会中生成并由社会来确证。这是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必然地与其他社会成员结成各种各样关系,并必然地在各种各样关系中承担相应角色和从事相应的劳作,而这一劳作过程所创造的一切财富,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生命个体和人类整体都具有维持生存和推进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一积极作用就是人生的有用性,这个有用性就是人生价值,它说明人活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用处,都有意义。由此证明,人生价值和意义是人在社会中从事劳作而创造的,它在社会中产生并由社会来确认,离开了人类社会,人无所谓价值和意义。一个人,他的社会角色是农民,他种出的粮食养活了自己,他对自己有价值,他卖掉的粮食养活了别人,有益于社会,他对别人、对社会有价值,他种出的粮食越多,他的价值就越大。就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社会成员,只要他从事社会性劳作,他就能创造财富,他就有价值。当然,由于人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责任大小不同,贡献多少不同,人的价值也是有大小轻重之分的。

  根据五:社会使人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暂短而走向永恒。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暂短的,古代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说明古代人活到七十岁都是很少的。当代社会,尽管生存条件改善了,医疗水平提高了,但活到八九十岁也算高寿了,活过百岁的人很少。而人类社会则是无限的、漫长的,据考古学考证,人类的历史距今已有三百万年,而今后的历史,可能还有几十亿年甚至上百亿年。人的个体生命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溅起的一滴浪花,稍纵即逝,只是暂短的一瞬。不过,社会现象并不这么简单,人的个体生命没有了,只是物理生命的消失,而他的社会生命,即生命留下的痕迹和创造的价值却仍然活在社会中。莱特兄弟死了,但他们发明的飞机仍遨游长空,神话想像的日行万里,变成了今天的现实;爱迪生死了,但他发明的电灯照亮了全世界的黑夜,夜如白昼,不再是梦想;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两千多年前就作古了,但他们的思想言论仍然在引导人类前行。正所谓“师表不随诸葛去,屈原常伴离骚来”,诸葛亮死了,但他的《出师表》还在;当人们吟诵《离骚》的时候,三闾大夫屈原就浮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生命的不朽和永恒。就一般意义上说,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的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肉体生命的暂短,实现了生命的永恒,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生命的痕迹。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发展。

  根据六:社会是人幸福的源泉。幸福是人宁静、安详、舒适、顺畅、满足、平和、惬意、温馨、愉悦、快乐、高兴等积极情感体验,这些幸福感均来源于社会,离开社会,人找不到幸福。社会为人提供了生存资源,人吃饱了,穿暖了,住的安稳了,就感到幸福;社会为人提供了医疗保健,人减少了疾病的折磨,身体无痛苦,就感到幸福;社会设定了许多规约,既保证了社会有序运行,又有效控制了人的情绪欲望,人可以放心地在世上生活并少了许多因过分贪欲而得不到的失望,就感到幸福;社会为人提供了浓浓的亲情、甜蜜的爱情、真挚的友情,人在爱与被爱中感到幸福;社会为人提供了美味佳肴,人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就感到幸福;社会创造了文学艺术,人阅读名著、吟咏好诗、聆听悦耳的乐曲、观赏美丽的画作,就感到幸福;社会将自然人文化了,赋予了它们意义,鲜花的艳丽、高山的伟岸、江河的汹涌澎湃、湖泊的宁静、雪峰的高洁、草原的辽阔、宇宙的浩瀚、星空的神秘,人身临其境,无不感到幸福。我们还可以列出许多给人带来幸福的事物现象,也正是因为社会中有诸多幸福可以享用,人才深深地依恋着这个社会,即使重病缠身,非常痛苦也不愿意离开人世。

  当然,社会也给人带来了许多痛苦和不幸,人也有烦燥、压抑、焦虑、苦闷、痛苦、忧愁、愤怒、悲伤,甚至痛不欲生的时候,不过,这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人更多的时候,都生活在希望的追求和幸福中。再说,事物都有两面性,痛苦不幸的存在,从反面认证了快乐幸福的价值和意义。痛苦不幸与快乐幸福是人生的正反两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认证,没有痛苦不幸,也就没有快乐幸福,人都是在战胜和摆脱痛苦不幸中感受到了快乐幸福。

  综上六点,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特征,是迄今为止关于“什么是人”或“人是什么”的最佳答案。

  当然,就大多数常人来说,无需也没有必要从哲学上去追问“什么是人”的终极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是人”的问题基本转化为“怎么做人”的现实问题。常人一般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人格来判定“怎么做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当我们听到“这不是人做的事”“他简直不是人”“他还叫人吗?”等谴责性评价时,我们就知道,表达者的心目中早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做人”尺度。而这尺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绝不是“两足无毛动物”“思维的动物”“理性的动物”“感性存在物”“能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从事劳动的动物”“有思维、有语言的动物”之类的抽象性判断所能涵盖的。而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之旅中所要理解和把握的,也正是那些蕴含丰富内容的作为人应具有的标准,绝不是哲人得出的高深结论。

  永远别忘了我们自己是人,并循着做人的准则思考问题和说话办事,这是一种做人的自觉。

  顺便说一句,神话故事里的“忒拜国”,是古希腊的一个小邦国。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现今的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古希腊地形零乱,没有大片的平原,只有山坡地、小谷地、海岸和海湾。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王国,其基本特点是小国寡民。城邦制有点类似于我国商周时代的分封制,其主要区别是,商周分封体制下的诸侯国之上,还有商王朝和周王朝,而当时古希腊的大大小小200多个城邦国,都是各自独立的。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源头,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希腊原始初民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神话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纪录了许多神、人、物的故事。古希腊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时代,神话里充满了人神交织的英雄故事。希腊神话是人类的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