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赏析毛泽东诗词里的春夏秋冬
 
 
修改时间:[2019/09/05 23:06]    阅读次数:[310]    发表者:[起缘]
 

   赏析毛泽东诗词里的春夏秋冬

   梁卫山

  自然界中的物体、山水、草木、虫鱼乃至气候常出现于文人笔下,跃然诗歌赋之中,或则寓意、或则抒情、或则寄志,古今皆然。细览毛泽东的诗词,其内容极为丰富,内涵博大精深,选题包罗万象。地域上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景物上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气候上的春夏秋冬、风云雨雪,时空上的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悲欢愁怨……挥笔之间互为贯通、交织、融合,构成了一幅幅瑰丽多彩的画卷。读之,过目不忘,品之,感触尤深,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和轻松的审美享受,也让人从中领略和审视到那个特定年代我们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

  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新中国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同志,除了其惊人的政治素养和搏击风雨、力挽狂澜的魄力外,于此道亦是炉火纯青诗人毛泽东善于咏物抒情言志,对春夏秋冬不同景致情韵有诸多吟咏,与历代诗家既有同声相应,更有别样格调。

  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第二首中,毛泽东就浓墨重彩的歌颂了春天,并借美丽的春色春景抒发其博大的情怀,在美好的春天里还送血吸虫这样的瘟神,只有“纸船明烛照天烧”啦!《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写此诗的起因是,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当时毛泽东同志正在杭州视察工作,当天,他仔细阅读了这篇通讯,非常兴奋,非常激动。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好!好!全国都这样那该多好!这种小虫可害人哩,余江人民消灭了血吸虫病,我看了就高兴。”第二天早晨,在旭日微风中,诗人毛泽东遥对南国的天空,欣然提笔,写出了二首意蕴无限丰富的诗篇。

  诗中的春风杨柳,红雨青山,都仿佛具有了灵性,因为“六亿神州尽舜尧”。时值大跃进的声势惊天动地,“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瘟神已无处容身,天上地下,一片光明。在红绿相间的春意里,映衬出一幅希望的画卷,也宣扬了必胜的信念。“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它既是写景,又象征着当时全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动人气概。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光辉思想。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具体地描绘“六亿神州”奋起治山理水,改造大自然的情况。前两句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能使“河水让路,高山低头”;后两句则形象地描绘出在全国范围内广大人民群众治山理水的景象和英雄气概,展示出他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雄伟壮阔场面。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也包含了消灭血吸虫的内容。“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两句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流露出诗人对中国人民终于“送”走了“瘟神”的衷心喜悦。后一句,并非写实,而是借用传统的民间*俗,表示如何“送”。字里行间,也渲染出对“瘟神”的鄙视和嘲讽。

  《菩萨蛮·大柏地》是毛泽东写下的大气磅礴而又瑰丽多姿的词,这首词既写出了夏天雨后彩虹的悦目景象,又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夏日的瑰丽多姿。《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这首词作亦虚亦实,景象秀美。上阕直写夏天的景色,诗人抓住夏季雨后常出现彩虹这一自然现象,借以寓意。彩虹呈现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像一条彩带,是谁挥动着这样的彩练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呢?一个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表现出主席战斗胜利后的欣喜心情。下阕则写当年的那场鏖战,诗人的高明处,就在于对那场激战,不铺陈、不展开,惜墨如金,只一句“弹洞前村壁”,一个典型的细节,就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此时不见硝烟弥漫,但闻烽火四起;不直写战斗的激烈艰苦,却轻松幽默调侃“装点此关山”。整首词情景相兼,韵致清丽,读来既朗朗上口,又纯美古朴,含蓄蕴藉。不亲临其境,不经历当年的刀光剑影,是难以表达出旧地重游后,对那场激战的回味和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

  《菩萨蛮·大柏地》词创作背后还有段小故事。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由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阴历大年夜(2月9日)至大柏地时,国民党赣军独立第七师刘士毅部紧追到瑞金。第二天大年初一,敌人又气势汹汹地直逼大柏地南部。这时,毛泽东决定利用大柏地的有利地形,伏击敌军。遂命令一支小部队边打边退,逐步将其主力诱入大柏地。11日晨,早已隐蔽在大柏地的红军主力,突然向敌主力发动进攻,只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即获全胜,共歼敌近两个团,俘虏敌军团长萧致平、钟桓等八百余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大柏地战斗是毛泽东、朱德、陈毅在井冈山会师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1933年,当毛泽东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考察期间,重游4年前红军在瑞金城北大柏地一带重创敌军旧战场,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中写夏景传诵和引用最广的一首。

  《沁园春·长沙》词是毛泽东诗词中写秋天非常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深秋季节,一代伟人毛泽东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在伟人毛泽东的眼中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在伟人毛泽东的眼前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诗人毛泽东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成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词人毛泽东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美丽秋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地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沁园春·雪》是诗人、写词高手毛泽东写冬天的神来之笔,写冬天雪的得意之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沁园春·雪》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沁园春·雪》上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写冬天的《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真乃写冬写雪的神来之笔、上乘之作!

 
 
 
上一页:半世迷离
下一页:第15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