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大店访古
 
 
修改时间:[2019/09/03 20:07]    阅读次数:[285]    发表者:[起缘]
 

  大店访古

  1

  出莒县城,往南沿莒阿公路前行,在朱家庄子村南经过一座公路桥,就跨过了水清清、苇依依的浔河,在公路的右侧看见一块“齐鲁红都•古镇大店”的牌楼时,不多远大店镇区已映入眼帘。这里完全被绿色覆盖了,或者是淹没了,看不出一座城镇的影子,但是我还是要寻找什么,于是我看到了隐在绿色中的街道,在热辣辣的阳光里闪烁着一道道明亮的光。

  这些街道在我的目光深入镇子时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是否就是当年庄园里各个堂号门前的那些曲径街巷的升级版呀。仲夏上午的阳光,如同涓涓西流的浔河水,酣畅淋漓地泼洒在古镇的怀抱里。浔河南岸的莒阿公路,伸进镇子里就变成一条地道的商业大街了,像衣襟牵起了镇区两侧的繁华,此时飞溅起一片明亮的白光,齐唰唰地洒落在川流不息的车身上,泛出了一束束耀眼的光泽。

  路旁的楼房商铺大多呈现着白墙灰瓦青砖挑檐的风格,百货店、酒店、水产店、茶馆、药铺门外飘荡不已的幌子,穿了短褂短裤进进出出的顾客,显示着铺面营业的繁忙,还有几乎凝滞了的空气里的燠热。看着车窗外向后退去的店铺和人流,我想出入商铺和在商铺里吆五喝六的年轻人,应该就是当年庄氏庄园里的后人吧。这么想着,这条街道的时光,在我脑海里仿佛也倒流进了清末民初。

  2

  一百多年前,这条街道是贯穿古镇南北最繁华的商业街,它从北部的承恩门穿进镇子,一路向南两华里经过向阳门,才向南边的十字路镇蜿蜒而去。街道两旁布满了庄氏七十二堂号的一百多家商号,经营酒馆茶坊、当地土产、京广杂货、珠宝玉器、当铺钱庄、药店医院,强忍堂的带“同”字号,双榴堂的带“丰”字号,居业堂的带“中”字号,让人感到清末民初庄氏族人“转型”意识的觉醒。

  这个“转型”首先体现在土地主转向工商业主,有家喻户晓的“白菜帮子不吃香”的传说。南北大街上“同”字号的商铺,就有同顺、同德、同立、同昌、同兴、同泰永、同祥顺、同德永等,还有南和泰、北和泰、福裕和、永兴和、信丰厚。中药铺有太和堂、保和堂、玉堂春、中孚东、三合,西药房有惠东医院、道胜医院。著名酒店茶坊有陶延居、小洞天、仕沟酒家,这里售卖的仕沟家制酒,是用独特配方和工艺与锣鼓山“空山水”(矿泉水)酿制而成,酒质醇厚绵柔、香浓劲老,深受南北客商赞誉。

  强忍堂购置了手摇发电的放映机,在北门里成立了小广寒电影院,引得大堂号里的太太、公子、小姐的好奇,纷纷登门目睹,络绎不绝。北门外有葛家坊子、曹家坊子、刘家坊子,西树行子设有三家最大的坊店,每一家都可以接待一百多名旅客。店主人庄子森是京剧名流,拿手戏是《女起解》里的祟公道,住在他家的客人,在酒兴之余还可以欣赏到他的一段京戏。

  北门口有葛相吉经营的骆驼店,这里经常住着二三十头骆驼,七八个骆驼队的一百多头骆驼常年来往于此店,分别去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和安徽等省。当地名厨孙信常年在北门里经营甲鱼汤馆,他善于潜水,经常去镇东的渊子里抓甲鱼,然后先用淡腊将甲鱼洗净,再用针形小刀从其后脑将其杀死,放血后取胆,用淡腊浸泡。

  再将甲鱼入锅,炖至半熟时加胆汁,纯熟后剔骨。然后再加入老汤、鸡丁和其他作料。新疆、青海等地的皮货商,来大店在北门口的葛相吉骆驼店住下后,为治一路颠簸带来的肠胃不适,第一顿饭不管早晚都去北门里找孙信做甲鱼汤喝。这让孙信的甲鱼汤生意,维持了四十多年仍红火不已。

  北门里东边,有一片空闲的广场,每天都有卖艺的、耍猴的、演马戏、杂技的,无奇不有。艺人王先生在广场南边开设了书馆,常年在演说“西河大鼓”《五女兴唐传》,每逢年节和集市,乡下人会集在说书场里,除了听书里的精彩故事,还能解除田间劳作的疲累,跟长时间没见面的邻村人说笑交流。

  北门里西建有二郎庙,后改为始祖祠堂,庙前的刘文九的水煎包、张家的八宝衣汤圆,通宵营业,还有聂龙彪的白汤油条、丁悦祥的盘心火烧和魏世德的豆沙糖馍,在鲁南一带享有盛誉。庄氏古宅,大门朝西或南,被定为“坤位”,家中长者住在宅院的西北角(乾位),由西北角顺时针依次排序,住有儿子、女儿,门口简易房屋住着看家护院、劈柴挑水的佣人。这从始祖祠堂的位置就可看出端倪。

  商业街西侧的南门里和北门里,各有一处由庄氏各堂号出资供养的尼姑庵,北庵为“水月庵”,南庵为“和和月庵”,建于光绪元年,庵门不太高,院内有几棵古柏,三间正殿和两间西厢房,正殿四角微翘,里边神龛里供着观音神像,西厢房是尼姑的寝室。北庵主刘春,南庵主庄子贞,熟读观音渡世真经,诵读起来优美动听,常被泰安的同行请去传经送宝。

  庄园每天早晨的上空,都响彻着卤鸡店老板丁汝祥带着别样弯曲声调的吆喝声。商业街上有20余家卤鸡作坊,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丁汝祥家的作坊。民国十八年,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杨虎城进驻大店,每天他都品尝丁汝祥做的卤鸡。丁汝祥的卤鸡主要靠老汤烧制而成。“老汤、佐料、火色。”丁汝祥做的卤鸡光滑油亮、肉色洁白,嫩而不腻,鸡骨酥香。民国十九年,双榴堂的末代进士庄陔兰曾为其题字“开盒十里香”。

  3

  由这条商业街生发出去的东西方向的曲径街巷里,静静地座落着庄氏家族的大小一百多家堂号,最有实力和名气的七十二家,号称七十二堂号。街东有双榴堂、四余堂、居业堂、三元堂、四喜堂、五柳堂、慎业堂、强恕堂、强忍堂等,街西有京都堂、同德堂、恕德堂、承德堂、友梅堂、慎醒堂、百忍堂等。

  一个堂号就是一个家庭,当时要成立堂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这个家族中必须有取得功名或者做官的,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二是家里必须有几顷地或者有自己的工商业,经济上有一定的实力和规模;三是必须有佃户、佣人等。否则,后辈只能跟着父辈在祖辈的堂号名下生活。

  有堂号的大家主,偌大的厅堂上悬挂写有“堂号”的牌匾,门梁上悬挂的灯笼黏贴有“堂号”名称。庄氏族谱中描述,随着各门户的兴衰,有的堂号发展,有的堂号保持,有的堂号则衰落。开始有慎守堂、恒山堂、明伦堂等堂号,后来又新兴了双榴堂、强恕堂、对山堂等堂号。庄氏往上推,一个老祖宗,就是始祖庄瑜,家族人丁兴旺,各堂号均属一个家族。

  七十二堂号前堂后室的房屋庭院,在商业街的东两侧形成了街相连、房成行的四合院风格的庄园,白墙青砖灰瓦已达到了五千多间,占地面积达到了十五平方公里。以堂号组团的宅第,成为鲁南明清建筑的一大奇观。到太平天国时期,为了防备乱兵,留守在大店的庄氏族裔特意在方圆十五里内相连的宅院四周修砌厚厚城墙。

  城墙设有四大城门:望海门、向阳门、长安门、承恩门。每个城门均是双层城门洞,上面可驻守一百余人,并且配有过山炮和五子炮,确保了镇内安宁,各大堂号的生意在商业街上一派兴隆,繁华热闹呈现在白天和夜间的每一时刻,成为鲁南苏北大户庄氏家族的聚居地,也是当时实力最大的地主家族。

  庄氏庄园百余个知名堂号的土地遍及鲁、苏、豫、皖,到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时,还经营有六万多亩土地、五万六千亩山场。民族资本业萌芽时,大力兴办工商业,家族的实业遍及全国,如北京的北京银行、济南的电灯公司、淄博的同兴煤矿、临沂的客货运站等,繁盛时期号称“人行百日不宿别家店,马行千里不食外姓草”,更有“大店街,赛北京,居业堂,二朝廷,传本的御仕东德兴”的美誉。

  4

  在商业街东侧的建筑群门口下了车,石灰粉刷的高墙深厚沧桑,青瓦重叠的飞檐辉光翘脊,青砖铺设的曲径幽深寂静。顺着东西走向的狭巷漫步向前,脚下灰色的水泥块铺成的小径蜿蜒向前,左右两侧古宅排列有序,疏密有度,巍峨壮观,气派非凡。借着夏日滚热的光线瞅去,宅院内的石雕、木刻、窗楣、幽草、樱树、石榴等,随着视线推开一面面高墙,逐渐隐约呈现,古朴典雅、安泰自若。

  “这是庄氏宅院建筑群,占地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由十二处建筑院落组成。”同行的李老师清晰记着这一串数字,“这不是历史上庄园的原貌,是架构复原的仿古建筑。十二处院落,其中四余堂、居业堂两家房屋是保留下来的庄园建筑,一家五间房。”李老师的记忆颠覆了现有仿古建筑院落的架构。

  沙子、石灰、麦糠掺和起来以做院墙内瓤。把掺和好的混杂物用铲子铲成方块状,鲜泥时垒起来称土坯,也叫泥油子墙。内瓤外层用青砖补砌,墙体高四米。1947年土改前,大店庄氏各堂号宅院多由此架构。“搁过去,宅院巷道多为土路,辗压得极为平整,青砖铺设的巷道鲜为少见。”李老师说。

  李老师眼中,现如今仿古建筑群,寄托着庄氏后人一份对往古的思念之情。“它是仿古模型,却又不是模型,有庄氏建筑风格的影子,极具现代感的沧桑!”炎热里的沉闷,逼着汗水濡湿了衣衫,滑过腮边又摔碎在脚下的水泥块上,庭院里吹过来一丝微风就让人欣喜。墙角处一棵垂柳枝上挂着一个鸟笼,里边的鹦鹉在浓密的枝叶里,清脆委婉地唧叫着,一旁耸立的银杏、红叶石楠、楸树等正繁盛着蓬勃的绿色,呈现着生命的动感。

  这是新栽的树种。李老师说,以前各堂号宅院栽种着槐树、榆树、香椿树,树下也曾经有鹦鹉的叫声。然而,时间推移,曾经绿荫如盖的槐树、卵圆形树冠的榆树、圆锥花序的香椿树已不复存在,鹦鹉叫声却依旧弥漫厅堂。

  白辣辣的阳光照在了欲坠的屋檐上,边沿如意形“滴水”纹案上,似有蛟龙腾飞。以前滴水纹案多为虎头,现在的宅院系仿修的蛟龙滴水。富裕的堂号,檐板上刻有流云、鸟兽等图案。石门楼上有“龙凤呈祥”、“蛟龙戏水”等图案。石柱、鞍马架等建筑物上都有纹样。李老师说,“艺术被时间给冲淡了,留下的只是记忆。”

  5

  居业堂是保留下来的庄园建筑之一,只有五间正堂房屋,尽管两侧的房子是后来仿建而成,但当年大堂号的气势依然在夏日的炎炎阳光里释放出来。房屋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青砖黛瓦的房屋依然非常坚固,屋顶雕饰的麒麟、海狮,屋内陈设的精美屏风、牛筋古床,门沿上的门当和户对,无不显示着当年堂号的兴旺和威严。

  进得院来,脚踏青砖,手扶门墙,环顾这处古朴精美的古宅,想象着在居业堂当年发生的故事。这里的主人是庄余珍,清末内阁中书,曾任民国莒州参议会长,因德高望重,被族人公推为庄应辰之后的族长,本族内部的各种纠纷和重大事宜,均由他定夺,促进了庄氏科宦家族的兴旺繁盛。他善长书法,在这里留下了他的多幅书法墨迹,像“一字春秋王百代,二陵风雨帝西京”等,师欧阳询之险峻,取颜真卿之端庄,无论平视还是俯察,都很耐人寻味。

  翻检他的这一系列书法作品,我对他书写杜牧的《泊秦淮》颇感兴趣。这首诗让我想到了马?山顶摩崖石上的十一个字“嘉定九年四娘子此山下寨。” 字大径尺,至今尚可辨认。据传这是四娘子杨妙真亲手所书,距今已近八百年了。红袄军出现在南宋末年,为反抗金人的侵略与统治,十多支人马活跃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广大地区,波澜壮阔,此起彼伏,前后活动达60年之久。

  红袄军的领袖杨安儿有妹妹杨妙真,号“四娘子”,常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另一支颇有战斗力的起义军“头儿”是潍州北海人李全,身板高大结实,以弓马矫捷和使用大铁枪驰名,时人称曰“李铁枪”。《宋史纪事本末》载,嘉定八年,杨妙真与李全两支队伍几经周折殊途同归,先后来到马?山下。

  马?山下的浔河铃铛口段南岸,是一丈多高的悬崖,南边有一个很大的天然饮马池,池底通往浔河,东边悬崖下是由下往上斜插的石梯,和北岸悬崖下的一座大石屋子和三个大石堑遥相对应,汛期怒嚣的河水直冲石梯和石屋子,漩转成无数巨大的漩涡,再次由石梯下端抽进渊底,直冲石屋子下面的大石堑,发出了铃铛般叮咚的响声。为造饭宿营,杨妙真率军在浔河南岸悬崖上边开凿了大量的石锅石炕,同时筑坝拦水灌田,发展生产。

  这两支队伍不大懂得“团结”二字,杨与李互不服气,一对一在山下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大比武,终日不分胜负。“全忿且惭,适其处有丛筱,全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筱中。翌日再战,全佯北,杨逐之,伏者出,以刀钩止,大获,全回马挟之以去。”(《齐东野语》)四娘子被擒,经众人撮合,杨妙真首肯,二人就在马?山上结了婚,当起了马?王。

  杜牧在四娘子与李铁枪结合的四百年前写下的《泊秦淮》,叹息唐末之衰败时局,庄余珍在诗成千多年后重书此诗,意味着他很关注出现在镇东马?山上穆桂英式的女英雄杨妙真,借《泊秦淮》的意境,在舞文弄墨的同时,表达了他当时对家族命运的无比倾心和深切期待的情怀。

  居业堂左侧的一座大厅里,是沂蒙“红嫂”的展览室。在庄余珍去世不久,千千万万的普通沂蒙妇女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彻底的胜利,她们送郎上前线,用乳汁救护伤病员,舍弃亲骨肉养育革命后代,肩扛门板架起人桥,深入虎穴侦察情报;她们烙煎饼、做军鞋、送弹药、抬担架,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八百里沂蒙,乡乡有烈士,村村有红嫂。展厅里是一系列幸存“红嫂”的晚年照片与事迹简介……

  走出居业堂的展厅,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因为这是与穆桂英式的抗金女英雄杨妙真相媲美的英雄群体,但她们还是特殊的、伟大的。

  6

  站在浔河南岸林后村的大街上,从浔河芦苇荡里吹来了清爽的风。跟随李老师来到浔河畔,寻找庄氏“林后大学”的背影。庄氏家族重视子孙教育成为传统,如庄谣之父曾立严规:不许新婚的儿子回家吃住,只许在学堂努力读书。庄谣曾刊印《课子随笔》教族人切磋学问,总结教学经验。清道光年间,庄在芳立“文昌学社”,庄恩植结“思成学社”,使学塾的家教水平不断提高。大店东面山上建有五间正殿,就是早期的庄氏学府。

  清乾隆六年,家境好转之后的庄氏族人,在庄园东北角的林后村,浔河南岸边,建立了占地六亩多的“林后大学”,后取清朝嘉庆进士庄谣“因树书屋”之意,改为因园,教室前大门有块书有“因树书屋”的木匾。大门楼为亭阁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大门上有块石匾,上书庄余珍的墨宝“因园”,大门里栽有牡丹、玉兰等花草,院里的五间大厅和两间耳屋将学校分成前后院,五间大厅为教室,留有前后穿堂门和五个大窗子,宽敞明亮,是庄氏子弟的主要学府。

  这里不仅仅是学堂,还是一处花园。教室里安放着大理石磨光的书桌和鼓式座位,北墙上挂有许多书法家的楹联,还镶有两块大理石碑,一块是《东墅杂咏》,另一块是《东墅记》,大门楼北有三间西厢房,是师生宿舍,其北山有一小门,可直通教室。教室门前有一青石镶边的月台,月台两边有一棵金桂、一棵银桂和两棵五米多高的腊梅。

  食堂东边是翠竹,竹南边有一棵红叶楷树和一棵青铜树,树冠葱郁,往南还有两棵古槐,几株紫藤绕其而上。教室后边是假山和鱼池,鱼池四周是迎春花,池里有红白荷花和一种会变色的小蛤蟆。每到夏天,后面的浔河水潺潺流淌,两岸芦苇荡漾,杨柳飘香,景色倾人。庄余珍每有闲情逸致,就来这里,他喜爱看的是鱼池里的那种会变色的小蛤蟆,早晨是金黄色,中午就是橙绿色,傍晚就变为赤红色。

  学堂大多是外来的教书先生,他印象最好的当是林德榆和刘章,经常在浔河边散步回来,和他们坐在教室门前月台旁的桂花树下,谈古论今。“因园”成功地推进了庄氏科业的再次复兴,一时族人多有学成。到光绪三十年,庄余珍首倡“朱陈店中学”,开创办学新风。

  “林后大学”如今只在脚下留下了一些残砖碎石,当年的风光已随着朗朗书声的远去走进了历史,但给人的思考是多重的。我想到,庄氏家族遵循儒家思想,庄陔兰提出了“种德收福、乐善永年”的生存理念,庄谣提出了“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家族格言,并提出了家训十二则,完善了管好家族、保障家族兴盛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家训族规。

  庄氏家族的兴盛,来源于儒家思想的文化定位,德字诀打破“富不过三”的魔咒。自“烧饼进士”庄谦首跻于仕途,科举登第不断,先后有进士8名,举人23名,拔贡等200余名,五品以上官员达80余位,这些人大多在京城地方做官,上至翰林、巡抚,下至议员、区长,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名门望族。

  清乾隆内阁大学士刘墉曾书赠“松柏有本性,山水含清辉”,被刻成碑保存在文昌阁南大厅内,著名学者周永年、莒州知州李振先、直隶固安县知县刘中瀚、翰林院侍讲学士王之翰等都分别为庄氏族人赋诗作传,诠释了庄氏家族能够与六百年剧烈变革的社会和谐相处,并且奏出了和谐乐章的真谛。

  7

  繁华已逝,喧闹不再。带着失落和惆怅的心绪离开林后村,沿浔河南岸向东走,九峰山远远地映入眼帘。李老师说,九峰山上当年有文昌阁,建于明永乐十二年,青瓦红墙,柏参天,座东朝西,俯瞰大店。高大的魁星像塑于二楼中,一腿站立,一腿高蜷,左手持墨斗,右手高举朱笔,他原来面朝西,后来朝了北,庄谣看了说,大店出不了状元,就因这魁星脸转向了北,是指北边的莒县小窑村出过父子兄弟叔侄翰林。

  站在九峰山顶,大店古镇一览无余,举目眺望镇区那一片复古的庄氏庄园,与周围的普通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雄浑苍茫的意象在心头冉冉升起。自明初,庄氏从异乡人成长为莒南的仕宦望族;至清,家族蒸蒸日上,以耕读传家,攒下巨额财富,终成罕有的商业世家;再至抗战中的红色选择。

  是什么,让他们在六百年间的剧烈社会变革中经久不衰,并且历久弥坚,最后成为红色坚守的典范?“忠厚传家,读书兴业”开明着庄氏庄园,七十二堂号走出了众多的开明绅士,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进驻四余堂和居业堂后,又捐出了三元、四喜、五柳、慎余、安仁、三余、燕喜七个堂号作为省政府的办公场所,为抗战和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小延安”。

  古建筑群最后保留下来的两口屋前的绿树和墙壁上的青苔,以及至今还繁荣着的商业街告诉我,仿古建筑群正和“四余堂”、“居业堂”相得益彰,现代与古稀之间匹配得能够遮掩住历史的缝隙;商业街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显示着古镇的繁荣,两侧楼房的白墙青砖灰瓦挑檐流水沟壑,示意时间正在悄悄流逝。

  临走的时候,我站在居业堂大门口的一棵紫薇花树下,感受着那如雨的花香。一个灵感蓦地闪进脑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诗、一画,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孕育着人类的智慧吗?离去好久,古镇与红都,还有镇外不远处莒阿公路边上立着的那个牌楼,都在举手投足间,浮现在我的眼前。

  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