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208 “贴在墙上的咖啡”与“待用快餐”)
 
 
修改时间:[2019/08/12 10:07]    阅读次数:[331]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208

   “贴在墙上的咖啡”与“待用快餐”

  “贴在墙上的咖啡”的故事,是一位从美国归来的国人写的一篇小文章,2013年在网上热传了一阵。国人在文章中说,他在美国洛杉矶附近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厅与朋友喝咖啡时,看见这样一种现象:当他正在品着咖啡与朋友闲聊的时候,咖啡厅里又进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在他们旁边的一个桌子前坐下,并对服务生说:“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这种点咖啡的方式令国人感到新奇,于是注意观察。他看见,服务生只给那人端来一杯咖啡,但那人却付了两杯的钱。当那人走后,服务生就将一张写有“一杯咖啡”的小纸条贴在了对面的墙上。这时他发现,那面墙上已经整齐地贴了不少这样的小纸条。不一会,又进来了两个人,点了3杯咖啡,两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贴墙上。他们喝了两杯,付了3杯的钱,然后离开了。

  又过了几天,国人再次光顾这个咖啡厅,当他正在享受咖啡的时候,有一个衣着与这家咖啡店的档次和氛围都极不协调的人走了进来,一看就是个穷人。那穷人坐下后,看看那面墙说:“墙上的一杯咖啡。”服务生听到呼唤,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给那位穷人端上了一杯咖啡。那穷人喝完咖啡没结账就走了,只见服务生从墙上揭下一张“一杯咖啡”的纸条,扔进了纸篓。

  一询问才知道,这是当地一些常来喝咖啡的富人实施的一种善举。咖啡是一种美好饮品,但有些人因贫穷没有能力享受这种美好。为了让穷人也能享受到咖啡,那些常来喝咖啡的富人们,每次来喝咖啡的时候,都有意多卖上一杯,贴在墙上,让那些想喝咖啡的穷人来享用。

  “待用快餐”的故事,是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发起的一项微公益活动。2013年4月12日晚11时,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在新浪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他呼吁国内快餐店为贫困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一些“待餐盒饭”,这样既符合中国国情,也能给弱势群体一定尊严。他希望公益人士、爱心市民、大学生等都来献一份爱心,希望在一些正规的餐饮场所,如果跟前有贫困者的话,爱心人士可以顺手多买一份“待餐食品”,并由饭店经营者以适当形式交给贫困人员享用。

  2013年4月13日,西安经营一家快餐店的台湾人高文麒首先响应,他一大早就在自己的快餐店门前打出了“本店免费提供待用快餐,请入店点餐”的告示牌,并亲自认购了5份套餐,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他成了实施“待用快餐”活动的第一人。此后三天,这家快餐店就有了50多份“待用快餐”,其中有多份被需要的人取走。紧接着,陕西西安、宝鸡、富平,河南郑州、南阳、洛阳、鹤壁,江苏苏州、南京、扬州、徐州、滨海,浙江慈溪,甘肃兰州,青海省,贵州遵义,重庆,辽宁大连,哈尔滨,福建福州,广东珠海,云南昆明,湖北武汉,河北衡水、廊坊等全国60多家爱心餐厅加入了这项微公益活动。

  “待用快餐”象一缕春风,至今吹拂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

  鲁钝生感言:“贴在墙上的咖啡”和“待用快餐”这类微公益活动,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二战后,在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市,一些咖啡馆首先推出“待用咖啡”,这些咖啡都是先前喝咖啡的人付完钱“寄存”在这里的,是专门供给因囊中羞涩的穷人享用的。喜爱喝咖啡又没有钱的穷人走进咖啡店,先问一下是否有“待用咖啡”,如果有,他就可以坐下来喝上一杯热热的咖啡。这项善举很快在欧洲和北美传开,相继传遍全世界,并花样翻新,如“待用矿泉水”“待用雨伞”“待用衣服”等。

  给这类善举冠名为“微公益行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说它是“微公益”,是因为这种善举对行善者来说是一个轻易可以做到的小善举,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一次不贵的付出,不会造成任何经济压力。它是在不会给行善者增加任何负担的情况下随手做出的公益,只要你有一份善心,即使不富裕也能做得到。

  但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微公益,它绝不仅仅是给买不起咖啡的人提供一杯咖啡,给饥饿的人提供一碗饭,它是在传播同情、传播关爱、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传播人性的美好。它有助于促进人际和谐和营造“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气。

  最令人欣慰和值得提倡的是,这种不是当面“给予”的“待用”做法,维护了受助者的人格,让受助者有尊严地获得帮助,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在捐赠扶困过程中,捐赠者与受助者处于不同地位,前者是做善事,是义举,会受到社会赞许,在人前很风光,因此腰板儿也挺得直,底气也足,话也说得响亮,始终处于物质优势和精神强势状态;而受助者则相反,他是被怜悯、被同情的对象,是受人恩惠者,他需要看着人家的脸色行事,不得不躬身低首,笑脸逢迎,底气也不足,还得说一些千恩万谢努力报答之类的话,始终处于物质劣势和精神弱势状态。如果捐赠过程两者同时在场,后者就必然处于卑下尴尬境地,人格尊严受到贬损,他自身也会感到没面子,生出自卑感和屈辱感。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是有人格、有尊严的,这一点人人都是平等的。同时,谁也不愿意贬损甚至失去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宁可受穷,宁可在困境中苦苦挣扎,也不愿低三下四地接受捐助。我国历史上许多铮铮铁骨的先贤之所以不吃嗟来之食和不为五斗米折腰,都是出于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看重。

  由此我们想到了那些轰轰烈烈的捐赠仪式,想到了那些捐赠者的风光亮相,想到了那些强势者对弱势者人格的漠视,更想到了无数受助者的难堪尴尬和自尊的丧失。这样的仪式可以休矣!如果真心想帮助别人,无须大张旗鼓地张扬作秀,有无数种办法让受助者有尊严地获得帮助。

  愿“贴在墙上的咖啡”和“待用快餐”之类维护受助者尊严的公益活动象勃勃生机的春草一样,更行更远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