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206 勃朗宁与巴莱特的传奇爱情)
 
 
修改时间:[2019/08/10 23:07]    阅读次数:[326]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206

   勃朗宁与巴莱特的传奇爱情

  这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从头说起。1806年3月6日,一个女婴出生在英国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她从小好学并显示出超群的文学天才,她没有受过正式教育,凭自学精通古希腊文,她8岁开始写诗,13岁发表了一部咏叹希腊马拉松战役的四卷史诗;她在英国南部乡间长大,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她天性活泼,酷爱大自然,喜欢策马在绿野上驰骋。然而,不幸悄然降临,15岁那年,她从马背上跌下来,摔伤了脊椎,从此瘫痪在床。

  屋漏又逢连夜雨,破船偏遇打头风,不久母亲去世,接着,陪她在乡下养病的弟弟爱德华又溺水而死。她回到了伦敦的温波尔街,和家人住在一起。伦敦阴寒潮湿的气候让她的疾病越来越严重,夏天的时候,她坐在椅子里,难得让人抱着下一二次楼,见见天日;到了冬天,她蛰居在床上,像一头冬眠的睡鼠,一点也不能动弹。她绝望、羞愧、内疚、委顿、自闭,拒绝别人探访、很少说话,她只能靠写诗来支撑自己,如果没有诗,她大概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诗里这样描写自己:“我一环又一环计数着我周身沉沉的铁链。”她就这样承担着人生的苦难和辛酸,坚韧地活着,把悲哀和希望都写进了诗里,她相继出版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诗集《天使们》,并经常在伦敦的文学杂志上发表诗作。她就是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

  天意怜幽草,上帝也有怜悯之心,在瘫痪了20多年后,丘比特的神矢悄无声息地射向这位瘦小孱弱的女诗人。

  1844年,她的两卷本诗集出版,一个刚刚步入诗坛比她小6岁的罗伯特•勃朗宁读到她的诗后,产生了强烈共鸣,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汹涌的热情驱使罗伯特•勃朗宁提笔给巴莱特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巴莱特小姐,你那些诗篇真叫我喜爱极了……我已经说过,我爱极了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

  读着勃朗宁的信,她心潮起伏,热泪盈眶。38年来,第一次有男人向她示爱。哪个女子不怀春?诗人对爱的渴望,要比常人强烈千万倍,但她是上帝的弃儿,23年来一直被黑暗囚禁着,疾病扼杀了她的爱,她不敢有一丝希望,她想,没有一个男人会娶一个瘫女人做妻子。况且,她已是一个38岁的“老女人”,青春不在。

  她毕竟是一个庄重有教养的成熟女人,理性告诉她,他们的结合是不可能的,她安抚了澎湃的心情,写信宛然拒绝了他。她在信中说:“请不要再说那些“不知轻重”的话,心灵的共鸣是值得珍惜的——对我来说,尤其值得珍惜……,有了它就足够了……”。

  罗伯特•勃朗宁不是一时冲动,他与巴莱特表兄是密友,对巴莱特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他是真的爱上了这个比他大六岁的瘫女人。接到女诗人的回信后,他立刻写信,为自己的“冒失”道歉。他的信不断向女诗人涌来,带着年轻男人特有的热情和莽撞;她也一封接一封地给他回信,带着女诗人特有的兴奋和激动。他们谈文学和艺术,谈生命和爱情,他们也谈死亡……。他们有相似的情怀,他们有共同的想法,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他们互通了几百封信,天天都在写,他们的心已经无法分开。

  1844年暮春时节,在罗伯特•勃朗宁软磨硬泡甚至用死来威胁的时候,巴莱特终于答应和他见面。巴莱特不是不想见面,见到勃朗宁是她生命的最高渴望,但她惧怕,她怕赤裸裸的相对,她怕他从她的生命中离开……

  当勃朗宁捧着一束鲜花走进她的房间,她缩在沙发深处,因为情怯,瑟瑟发抖。柔弱、白净、娴雅而羞怯的情态,使勃朗宁感觉她象一个摇篮里的婴儿,一种强烈的呵护欲如潮水瞬间涌遍全身,勃朗宁俯下身,深情地吻了她白皙的小手……

  三天后,勃朗宁向她求婚,她拒绝了。但勃朗宁的求婚是一颗火种,点燃了她早已死寂的爱欲之火,这火在胸中燃烧、升腾,给她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她开始学着翻身、不断捶打和活动双腿、忍住剧痛在床上爬或扶着床站立。她一次次摔倒,汗水无数次湿透了她的衣裳,有好几次因剧痛昏厥过去,她微笑着、抗争着、拼搏着,她不甘心命运的安排,她要从黑暗无底的深渊中爬出来……

  时间悄悄地流淌着,她的身体也在苦练中日复一日地康复,终于,奇迹发生了!一年后的一天,她慢慢地扶着楼梯走下来,忽地一下,客厅里的人都惊呆了!她!伊丽莎白!会走了!伊丽莎白满意地看着大家,调皮地笑道:“看你们这副样子!就仿佛我不是从楼梯上走下来,而是从窗户里走下来似的!”

  勃朗宁哭了,他哭着跑上去,轻轻用双手扶住她,就像扶住一个瓷娃娃,生怕不小心摔碎。他明白为了他的爱,她付出了多少心血。

  当勃朗宁向她第三次求婚的时候,她答应了,但遭到了她父亲的强烈反对。她没有顾忌这些,1846年9月12日,40岁的伊丽莎白和34岁的勃朗宁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周后,她带着忠心的女仆和爱犬,以及一年又八个月的情书,随夫婿渡过英吉利海峡,畅游欧洲,最终定居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三年后,43岁的勃朗宁夫人生下了儿子贝尼尼。

  勃朗宁夫妇在一起生活了15年,15年柔情蜜意,琴瑟和鸣,道不尽夫妻恩爱。1861年6月29日晚上,他们在院子里坐着聊天,她和他谈心说笑,用最温存的话表示她的爱情,后来她感到有些倦意,就偎依在勃朗宁的胸前睡去了。睡了几分钟,她的头忽然垂了下来。他以为她是一时的昏晕,但是她去了,勃朗宁夫人躺在她最爱的人的怀里离开了人间。

  从最温存的幸福一下子跌进最惨痛的哀伤,用任何言辞都无法形容勃朗宁这个不到五十岁男人的痛楚。他独自带大了他们的孩子贝尼尼。在以后的20多年里,有很多女人喜欢过他,他都拒绝了,他说:“我可以娶你,但你得不到我的爱,因为我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把我全部的爱埋葬在佛罗伦萨了。”

  勃朗宁夫人死后第37年,即1898年,两卷本一百多万字的《勃朗宁——巴莱特书信集》出版。这些书信出版后令世人震惊,每一位读者都深深被他们真挚细腻的情感所感动,该书被世人称为举世无双的纪实性“情书文学”。

  作者感言:王子的吻使白雪公主死而复生,苏醒了的白雪公主投进了王子的怀抱,于是,王子和白雪公主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是美丽的童话。而勃朗宁和巴莱特的爱情却是人间真实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是英国文学史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最美的爱情佳话。在我们艳羡他们真挚美好爱情的同时,更惊叹爱情的神奇魔力,是爱情给了巴莱特战胜病魔的力量、勇气、坚韧和执着,是爱情让一个瘫痪了23年的孱弱女子走下楼梯,走进了鲜花盛开的绿野,走进了阳光灿烂的生活里。爱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呢?原因有三:

  原因一: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里最具爆发力和震撼力的能量。爱情一旦莅临,如裂岸的洪水,波涛汹涌;如喷发的火山,热烈升腾。特别是爱情的高潮期,两个男女灵与肉融为一体,激情澎湃,翻江倒海,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天昏地暗,爱得如痴如狂,爱得不顾一切,时间因此而凝固,万事万物因此而变得毫无价值甚至化为虚无,充塞天地间的,只有他们的爱!正是在这种爆发力和震撼力的推动下,人间才不断上演着私奔、殉情等凄美的爱情故事。

  原因二: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里最具稳定性和坚持力的能量。人类的情绪情感是变化不拘的,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早晨出门的时候心情挺好,刚出门偶遇某事,心情立刻郁闷甚至暴怒,可一顿饭工夫,又阴雨转晴,笑逐颜开。在喜、怒、哀、乐、怨、恨、爱等诸多情绪情感中,爱的情感相对比较恒久。而人类的爱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宝库,有长辈对晚辈的爱,有晚辈对长辈的爱,有同事朋友之间的爱,有对工作事业的爱,有对大自然的爱,有对某种信仰或观念的爱,林林种种,不可胜数。但在各种各样的爱中,男女之间的爱情相对来说是最具稳定性、最有坚持力的,特别是那些不曾被社会功利污染的纯洁爱情,天长地久,绵绵无期。古今中外盛传的如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李隆基与杨玉环、陆游与唐婉、许仙与白蛇、董永与七仙女、贾宝玉与林黛玉、柳梦梅与杜丽娘、鲁迅与许广平、张学良与赵一荻、帕里斯与海伦、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或神话、或文学典型、或真人实事的爱情故事,无不彰显了爱情的至死不渝和永恒。

  原因三: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人类诞生以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永远讲不完。从远古到现在,从神话、童话到真实的生活,爱情以及性,是各类艺术永恒的题材,是人们劳作之余言说最多、久听不腻的内容。

  这就是爱情在社会和人心中的地位和分量,爱情是光,是力量,是幸福的召唤,是人活着的奔头,所以,它具有神奇的魔力。

  愿世人的爱情都像勃朗宁和巴莱特的爱情一样美好!套用一句童话的惯常结尾:从此,愿世界上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并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抄录一首巴莱特最著名的爱情诗《我怎样爱你》,以飧读者。

  我怎样爱你

  我怎样爱你?诉不尽万语千言:

  我爱你的程度是那样地深厚和广远,

  恰似我的灵魂曾飞到了九天与黄泉,

  去探索人生的奥妙和神灵的恩典。

  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我爱你不息,

  像我每日必须吃饭一样不能间断。

  我纯洁地爱你,无点滴奉承吹捧相掺,

  我勇敢地爱你,如同为正义而奋战!

  爱你,以昔日的剧痛和童年的期盼,

  爱你,以眼泪、笑声和生命无限。

  要是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圣贤,

  要是没有你,我的激情就会黯然。

  假如上帝愿意,请为我作主和见证:

  在我死后,我必将爱你更深,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