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人生》204 药王菩萨的故事 这是一个佛教神话。故事说,药王菩萨星宿光医术高明,没有治不好的病,可自己老母得了眼病,他却治不好。母亲眼睛疼痛难忍,流泪不止,视力模糊,他开了好多药方,让母亲服用,眼病反倒越来越重,药王菩萨只能对着母亲叹气。一天,药王菩萨外出给别人看病,他的弟弟电光明抱怨说:“娘,都说哥哥能治千病百疮,没有治不好的病,怎么唯独你老的眼病,他就治不好呢?”娘说:“这不能怪你哥哥,法子都想尽了,药也吃遍了,可就是没有效。现如今,我的眼睛模模糊糊,眼看就要瞎了,我只想趁着没瞎之前,到后山上去看一看。” 儿子说:“这好办,儿子马上背娘去。”娘俩收拾了一下,儿子背起娘便进了山。 背到半山腰,娘说口干渴,要喝水。儿子将娘放在一块大青石板上,漫山遍野地找水,可连一丁点水也没找到。快到中午的时候,烈日高照,就在儿子要绝望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白白的死人脑壳里有一汪清水,水里还有一条细细的小黄蛇在游动。他想,管不了那么多了。他用一根小棍儿将小蛇拨弄出去,端起那脑壳便跑到母亲身边。 儿子据实相告,母亲说:“娘就要渴死了,用死人脑壳装的娘也不管,快端来给娘喝。”老人真是渴极了,端起那脑壳,将水咕噜咕噜喝个精光。 一脑壳水下肚,娘感觉眼睛比先前亮多了,也不那么疼了。儿子喘口气,又背起娘往山上走。到了山顶,娘说肚子饿了,想吃东西。儿子又漫山遍野找,找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很穷,没有什么好吃的,只有一只乌鸡,日里夜晚都歇在屋旁边的桃子树下,热情的主人将乌鸡下的几个鸡蛋拿出来,一数正好九个,就都煮上了。老人真是饿了,一口气将九个乌鸡蛋全吃了,其中还有一个是双黄的。 吃完了鸡蛋,老人的眼病全好了,比年轻人的眼睛还清亮,看什么都清清楚楚。回来的路上,母亲也不用儿子背了,母子俩乐乐呵呵地走下山。 回到家里,药王菩萨出诊已经回来。弟弟对哥哥说:“哥哥,都说你是神医,能治百病,可连娘的眼睛都治不好,我只背娘到后山玩了一玩,娘的眼病就好了。” 药王菩萨对弟弟说:“小弟有所不知,我知道娘的眼病该怎么治,但没有机缘,找不到那几味药啊。” “那你说说,要用哪几味药?”弟弟想考考哥哥。 药王菩萨说:“象咱娘的这种眼病,要千年骷髅水,黄蛇洗澡汤,乌鸡桃树歇,九蛋一双黄。你说,我上哪儿去找这几味药呢?” 弟弟一听,立刻伸出大拇指:“哎呀,哥哥,你真是个神医!” 药王菩萨问明了原委,感叹说:“纵有医术千万方,最难求得是机缘。” 作者感言:从中医学角度分析,死人脑壳中多年积存的雨水、小黄蛇分泌在雨水里诸如蛇毒之类的要素、生活在桃树下的乌鸡所下的蛋,各自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许真能治好老太太的眼病。但弄到这种积水并同时获得这种乌鸡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药王菩萨颇有感悟地说,“纵有医术千万方,最难求得是机缘”。佛家编造这个故事,大体用意有二:一是,机缘很重要,一个人能否明心见性、修成正果,关键在于有没有信仰和领悟佛法的根机和因缘,纵读佛经千万卷,若无机缘也枉然;二是,褒扬药王菩萨的医术高明。 我们无意去探究佛教的机缘,这是我们圈外人很难弄懂的问题。我们说这个小故事,只想借此聊聊“机缘”的世俗理解及怎样看待机缘。 “机缘”走出佛门,在世俗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人们一般用它来表示机会和缘分。 人生活在世上,机会和缘分很重要。比如,事业成功,主要依靠三个因素: 因素一:个人素质好。德性德行高尚,知识阅历丰富,聪明睿智,意志坚定,任劳任怨且有开拓进取精神。 因素二: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有自己喜爱并能发挥特长的职业岗位,工作条件有利于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工作业绩也能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认可。 因素三:机会来了。单位正好需要提拔一个中层领导或需要一个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领军一个科研项目,你自然脱颖而出。 三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充要条件,少了那个都不能成功。而这三个要素中,第二和第三个要素就是机缘。一个人,能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工作,是一种缘分,这既是一种业缘、也是一种地缘,更是一种人缘,你能在此地、此种行业与此等一些人共事,就是缘分,这个缘分成就了你。在第一、第二因素具备的条件下,第三条因素就上升到最重要地位,因为没有机会,前两种因素永远是背景。由此看来,事业成功的三分天下,机缘有其二。 许多人说:机缘天定,求是求不来的,这是宿命。其实不然,人在机缘面前并不完全是被动的。诚然,机会和缘分具有偶然性,意外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常常给人带来几分惊喜或惶惑,但冷静深思,你会发现,许多机缘的偶然性中也存在着必然性,阿基米德从浴盆中溢出的水找到了金冠掺假的秘密,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看似偶然,其实都是两人深厚的学养和专注某项研究的必然结果。成千上万的人经历过水从浴盆溢出和看到过苹果落地,但什么思想也没有产生,甚至*以为常地连感觉都没有,就是证明。 在我看来,机缘也需要经营。比如人缘,你能和谁是同学、是邻居、是同事,谁是你的老师、上司等,是偶然的,但你能不能和他们处好,能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许,则全靠你自己的努力。你尊重别人、善待别人、诚实忠厚、乐于奉献、助人为乐、宽宏大度,你就会赢得好人缘,你们的相识就是好缘分;反之,你自私自利、虚伪狡诈、搬弄是非、欺善凌弱,小肚鸡肠,你就不会有好人缘,你们的相识就是坏缘分。好坏缘分,决定权往往在自己。套用一句佛家语:“诸善不行,善缘也会变恶缘,顺缘也会转逆缘;诸恶莫作,恶缘就会转善缘,无缘就会变有缘。”再如机会,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格言说:“机会永远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陆中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当恢复高考时,对数千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来说,都是机会,但只有始终坚持学*、各方面都十分努力的知青迈进了高校的大门,而那些不学无术、热衷于搞运动和整人的知青,则与大学无缘。某部门要选拔一批年轻干部,对该部门所有的年轻人都是机会,但只有平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并作出成绩的年轻人,才有希望被提拔,而那些不求上进,责任心不强,业绩平庸的人,就没有被选拔的希望。我们常常能听到落选者很不服气地说:“某某当选者在工作中做的那些事,其实没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做到。”可遗憾的是,当初你为什么不做呢? 所以,机缘无需等待,许多机缘是人争取的,是人创造的,只有努力创造和精心经营机缘的人,才会抓住机缘,珍惜机缘,演绎人生的精彩。 当然,有些机缘会让你触不及防,突然降临;或者,有些机缘降临时,没有任何征兆,你根本没有感觉到。这并不奇怪,因为任何人都无法事先确切感知和把握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情。当机缘突然降临或者机缘降临我们没有感知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有机缘意识,学会用心去领会和感悟。一旦领悟到,就及时抓住,如果领悟不到,没有抓住,错过了,也无须惆怅和悲伤,更不应该抱怨和迁怒别人。其实,经常错过机缘是人生常态,无须刻意,过分的刻意,往往会把自己推进生存逆境。人得学会放手,放手了心境才能畅达,心境畅达了才能活得洒脱。 顺便说一句,在佛教思想里,“机缘”具有发生学意义,它是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生成的根据。佛教的宇宙生成论是“缘起性空”,即宇宙万物都是依据某种相关条件(缘)的聚合而生成的(起),并随着这些条件的散去而自然消失灭亡(空),所以,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暂时性的,归根结底没有独立存在的本性(性空)。正因为如此,整个宇宙万物包括人的主观世界,都是变化无常、虚幻不定的现象世界,是所谓“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的虚假世界。这样的宇宙生成论为佛教的人生论奠定了逻辑基础,因为面对这样的虚假世界,人自然就不应该一往情深地追求它,否则就太愚痴了,即“无明”,佛教人生论告诉教徒们要通过修行消除“无明”,脱离人生苦海,达到“明”的觉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