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199 草原上的“敖包”)
 
 
修改时间:[2019/08/06 23:07]    阅读次数:[338]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199

   草原上的“敖包”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呦,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这首久唱不衰国人皆知的经典蒙古族爱情民歌,红遍大江南北,其题目叫《敖包相会》。

  何谓“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译成“脑包”“ 鄂博”,意为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上,不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飘着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最初,敖包是道路和地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分的作用。在人烟稀少的茫茫草原上,人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因为草原上除了草还是草,没有大树,又因为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草原上也没有村落,聪明的蒙古先民,就建起一个一个敖包,用它来充当地标。这正如用灯塔在海上充当航标一样,敖包就是蒙古民族在茫茫草原上建成的“灯塔”,它是蒙古草原上的一种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

  后来,随着萨满教信仰的兴起,敖包渐渐演变成神物,成为山神、路神等的象征,人们每年旧历5月13日祭祀敖包,祈求丰收和家人幸福平安。即使在寻常的旅途中,人们路经敖包都要下马膜拜,并随手捡一些石块添上。清人祁韵士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人膜拜过残丛。”

  祭敖包的时间,为什么选择在农历5月13日呢?这是因为,蒙古族历来崇尚数字“13”,认为这个数字既是成功的起点,又是万事大吉的象征。“10”是一个整数,有整合之意,“3”是一个全数,即代表着天、地、人的统一体,象征着完美无缺的苍天之力。同时,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气候不冷不热,正是聚会的好时节。5月13日这一天,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喇嘛念太平经。此时,漫山遍野前来祭祀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利”。 祭奠仪式完毕,主持人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接着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并开怀畅饮,尽兴狂欢。其间,老年人要取出圣水给畜群洒注;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溜出,登山游玩,相互追逐,谈情说爱,约订终身。《敖包相会》中所唱的,就是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约会的情景。

  蒙古草原上无数的敖包是如何建起来的呢?我们通常会这样想:这大概象修长城、挖大运河一样,是蒙古族统治者征集劳役建起来的。其实不然,所有的敖包都是千百年来,蒙族人自发建成的。蒙古民族有一种民间信仰:如果你看到了石头(在草原上石头是很稀少的),就是看到了你的“福气”,如果你拿着石头绕着别的石头走一圈,然后把它与别的石头放在一起,你就是在积福,是在为自己增添福气。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气越多越好,所以当一个人看到一块石头时就会捡起来,等看到别的石头时就把它们放在一起。这种信仰代代相传,草原上的石头堆(即敖包)就越来越多,每个敖包也越垒越高。就在一代又一代人为各自积福的过程中,一个服务于所有人的导航系统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建成了。

  作者感言:我们向大家介绍什么是敖包、敖包的功用、蒙族人祭祀敖包的*俗和敖包的建造过程,是想借此聊聊“民俗”这个话题。

  什么是民俗?民俗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它体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为风尚、*俗、*惯等。民俗是生活文化,是群体共同创造并共同遵循的生存方式,它深深植根于人的心理并通过人的言行表现出来;它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与代际之间承传;它是一个族群或一个地域的人区别于他族群、他地域人的重要标志之一。

  民俗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一套*俗;民俗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俗;民俗具有承传性,代代相传,相沿成*;民俗具有丰富性,它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体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俗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不同部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饮食*惯、不同的着装、不同的禁忌,等等,我们可以列出上百种不同。正是这异彩纷呈的种种不同,展示了生活世界的美好。

  民俗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我们仅以“敖包建造”和“祭祀敖包”为例,说说民俗最突出的两点作用:

  作用一:民俗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敖包的建造就是民俗推动的硕果。从发生学角度思考,第一个向人们说出“见到石头就是遇到福气,把石头聚集起来就是积福”的人,是敖包建造的创始人,他的这一说法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因为,这一说法迎合了人求幸福、求吉利心理,调动了人们将草原上稀少的石头聚集成堆的积极性,使敖包的建造成为可能;同时,人们在践行这一说法过程中,不断强化了这一说法,并相沿成*,逐渐衍化成民间信仰。而一旦成为民间信仰,就具有了强大的社会推动力,使世世代代的蒙族人信奉它、尊崇它、践行它,于是,一座座具有“灯塔”作用的敖包,就在这一民俗的推动下,在广袤的大草原上矗立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作用二:民俗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祭祀敖包的*俗增强了蒙族人民的凝聚力。敖包演变成神物,祭祀敖包成了草原人对现实生活赞美和对未来幸福祈盼的独特表达方式。祭敖包是一种盛会,是一种节日狂欢,牧民们云集于敖包前,焚香敬酒,祈求平安吉祥、五畜兴旺,它起到了抚慰灵魂、沟通情感、凝聚人心、肯定现实、开拓未来的积极作用。

  由此看来,不管哪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历史承传下来的民俗,诸如传统节日、传统*俗和祭祀活动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都应当精心呵护和发扬光大,这是因为,对历史记忆的强化往往是现实发展的巨大力量。

  顺便说一句,当代社会,人的生存空间和交际领域不断扩大,工作和生活在异国他乡或去世界各地旅游观光已成生活常态,因此,到了一个新的部族或地区,及时了解和遵循其民俗,你会很快被接纳,否则,会带来麻烦,严重的甚至会丧命。这不是耸人听闻,有事实为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西藏刚和平解放时,第一批进藏的一个解放军战士,因不知道藏民禁忌吃鱼,从河里抓了一条鱼吃,结果被当地的藏民杀死。由此看来,每到一个新地方,问俗、尊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