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198 赵襄王学御)
 
 
修改时间:[2019/08/06 20:07]    阅读次数:[335]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198

    赵襄王学御

  御,就是驾车。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襄王向当时善于驾驶马车的高手王子期学*驾车技术。当时,马车不仅是日常的交通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战争武器,能够熟练驾驶战车,是取胜的重要条件。襄王学了很短时间(俄而),就要求跟王子期比赛。比赛时,他多次与王子期对换车马,而每次都落在王子期的后边,于是,他很不高兴地对王子期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肯定是留了一手,没有完全交给我,不然,同样一匹马驾着同样一辆车,在你的手里就跑得飞快,而到我的手里怎么就变慢了呢?你肯定有什么绝招没告诉我。”

  王子期回答说:“大王,我已经把驾车的技术毫无保留地全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的不恰当。”

  “那就请你详细说说,我怎么使用不恰当了?”赵襄王有些不高兴。

  王子期说:“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意思说,凡驾车,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二是人驾车的时候,注意力要放在驱赶马奔跑上,人的指挥与马的奔跑要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速度,跑得又快又远。王子期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意思说,而大王则不然,您驾车的时候,如果跑在我的后边,您一心只想着追上我;如果跑在我的前边,又一心想着怕我追上您。其实,驾驭马车长途竞争,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落在后面,但大王不管在前在后,都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我的身上,哪里还能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赵襄王点头叹服。

  作者感言:这是韩非子在《喻老》篇里讲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只少能得到两点启示:

  启示一:不管学什么或做什么,都不要轻视,都不能操之过急和急功近利。刚刚学*驾车,就要求和老师比赛,明显有些急躁,这里也隐含着“驾车没什么难的,我已经学会了”的意思,在襄王看来,他已经懂得了驾车的基本要领,也懂得了怎样能使马车跑得飞快的要领,驾车的技术他已经掌握了,所以才要求和老师比赛。但他并没有意识到,那只是理论上的,而在实践上,他还远没有掌握这门技术,他太看轻这门技术了。事实上,不管什么本领和技术,都是在实践过程中练出来的,是熟能生巧的过程,这需要时间,有的甚至需要长时期的反复操作才能达到。卖油翁从铜钱中间的小孔向葫芦里注油,油注入葫芦里而钱币口却未沾上一点油,是常年倒油的结果。庖丁解牛,刀在牛的骨节筋络间游刃有余,其动作象舞蹈,其声音如音乐,用了十九年的解牛刀仍锋利无比,好象刚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是天天、月月、年年杀牛的结果。中国著名外科专家,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素以刀法精准见长,1985年,他已经七十多岁,有一次给学生上示范课,他将一张薄薄的两层面巾纸放在手术台上,然后用手术刀轻轻从中间切过去,第一层面巾纸被彻底切开,无一丝连接,而第二层面巾纸不仅没有被划破,连痕迹都没有,这是他几十年在手术台上不停手术的结果。2010年,南充消防中队的代理排长刘洋,将一根铁丝固定在灯泡上,铁丝与灯泡无一点间隙,他拿起切割机,仅用几秒钟时间,就将灯泡上的铁丝切断而灯泡完好无损,这是他多年千百万次苦练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有一名高级锻工,将一块表蒙子稍稍隆起的手表放到可以一下子砸扁厚厚钢板的电动锻锤砧座上,他按动开关,锤头飞速向砧座砸去,他立即抬手切断电源,锤头骤然停下,正好落在表蒙子上,表蒙子完好无损,但却紧紧地卡在锤头和砧座之间,无法拿下来,这是他几十年天天用锻锤锻钢材练出的绝活。

  其实,许多本领或技能的要领非常简单,很容易懂得。比如学骑自行车,要领有五:一是身体与自行车保持平衡;二是眼、手、脚要协调一致;三是转弯时前轮稍稍向转弯方向驱动;四是车子要倾倒时,将前轮稍稍向倾倒方向倾斜,车身即可回到平衡状态;五是停止或下坡时要拉动手闸或踩住脚闸。背会这五条,只需要一两分钟,可背会了,就等于学会骑车了吗?答案自明。骑自行车是最简单的技能,而有些复杂的技能,没有两三年甚至十几年的功夫,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要想把一种本领真正学到手,并做到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万不可向襄王那样急于求成,更不要轻视。

  启示二:不管学什么或做什么,都要集中精力,不要被其他次要因素干扰了所追求的目标。王子期告诉襄王,他分心了,他没有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人的指挥与马奔跑的协调一致”上,而是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担心被别人追上或追不上别人”上,这就是他马车落后的原因。

  为什么“分心”即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把事情做好呢?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同一时空条件下,人只能想或做一件事情,即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不可能同时想或做两件甚至多件事情,此所谓“一心不可二用”,更不可“多用”。一旦分心,二用了,正在想或做的事情就立刻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而事情一旦被弱化、被边缘化,就不可能做到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有研究证明,一个正常人,在正常条件下,高度集中注意力读一篇500字的文章,读9至11遍就能达到背诵的程度,而注意力不集中时,竟需要读100遍左右才能记住,如果注意力涣散,心不在焉,读150遍还记不住。由此可见集中注意力的重要。

  人为什么会“分心”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想说得全面、透彻很不容易,不过,我们可以避开那些生涩的心理学概念和费解的文句,从常人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层面说说这个问题。简单说,导致人的“分心”,原因有三:

  原因一:由客观外物引发。人活在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上,每天除了睡觉之外,随时随地都会和各种各样的人、事物或现象遭遇,其中的任何一种,都有可能通过刺激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引起人的注意,而一旦引起注意,它就会进入人的思想意识,从而分解了人正在思考或做事情的注意力,“分心”于是产生。比如,你正在思考一个新项目的策划书或正在专心读一份文件,突然,窗外警笛长鸣,你立刻想到,今天是“九一八”,是国耻日,你可能还想到了柳条湖、北大营和张学良奉蒋介石的命令撤出东北,也许还联想到抗战第一枪的江桥之战和马占三等,过了好一会,你的心思才又回到正做的事情上。

  原因二:由主观记忆引发。凡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进入心灵的东西,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在大脑里留下了痕迹,这就是记忆。记忆这东西,在通常情况下处于休眠状态,可是,人的大脑时刻都在运动,在大脑运动过程中,大脑中拥有的140多亿个神经细胞或叫神经元,都在不同程度地活动,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可能随时唤醒某一个正在沉睡的记忆,而这个记忆一旦被唤醒,就立刻跑上前台,分解了人正在思考或做事情的注意力,“分心”于是产生。比如,你正在机床前专心车一个零件,忽然想起了昨晚看的电视节目,并为其中的某一个情节高兴或生气,心思立刻从车零件转移到电视节目上,手头的活被放慢甚至停下来,说不定还会把零件车坏甚至发生事故。

  原因三:由主观需要、欲望等引发。人有各种各样和不同层次的需要和欲望,这些需要和欲望随时都可能涌向思维前沿,主导了人的意识,分解了人正在思考或做事情的注意力,“分心”于是产生。比如,故事里的赵襄王,在与老师比赛的时候,求胜的欲望十分强烈,正是这种强烈欲望分解了他驾车的注意力,使之不能全神贯注地驾车,最终导致屡屡落后。再比如,大学毕业,谋得一份工作是你当前最迫切的需要,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某大公司看了你的求职材料后非常满意,决定让你参加面试。由于“太需要这份工作”和“渴望通过面试”的想法十分强烈,面试时,你非常紧张并时刻关注主考官的情态变化,因此分解了你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注意力,结果被淘汰。

  那么,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分心,做到集中注意力呢?这就需要意识和意志的参与,其主要做法有二:

  做法一:要有警觉意识。要认识到分心是妨碍我们学好或做好某件事的天敌,是我们走向事业成功的绊脚石,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分心,这叫事先设防。有了这个防线,就能挡住许多内外分心因素的侵入。比如,找一个清净的环境、事先将可能引起分心的东西从身边清除、打电话通知可能来访的同事朋友不要来打扰、事先充分休息养足精神、锁定目标并拟定完成期限等。

  做法二:要增强意志力,学会抗干扰。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等,都有过故意到嘈杂的环境里读书或做某事的经历,以此来训练自己的专心能力,在内外分心因素奔袭来的时候,他们都能借助意志力将其拦截并驱逐,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顺便说一句,“注意”这种心理活动十分重要,它是客观事物进入人心灵的一扇门,只有它指向与集中某一事物时,某一事物才能进入我们的思想领域。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穿梭的车辆、过往的行人,以及各种嘈杂的声音,我们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之门对它们是关闭的,我们的思想意识没有指向和聚焦到它们身上。突然,“嘭”的一声巨响,我们立刻朝发出响声的方向看去,原来是一辆汽车撞到了路边的一棵树上,一个车灯被撞碎。这是听觉受了刺激后开启了注意之门,视觉接着跟进,发现了撞到树上的汽车,于是,“汽车撞到树上”这件事进入了我们的思想,引起了我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