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矿区人,从小到大一直以来都以自己是矿工子弟而自豪。地处贺兰山腹地的乌兰矿是我的家乡,我是土生土长的乌兰人。在她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矿区的天空,时而山风劲烈漫天风雪,时而清风朗月春和景明。我有幸与她相伴,经历风雨,见证彩虹。 乌兰矿是在1965年至1966年1月间经煤炭部批准,由西安煤炭设计院设计的,首先开发设计的是乌兰斜井,并于同年7月由煤炭部第二十一工程处动工兴建。这期间我的父亲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其他建设者一样支援大西北来到乌兰矿。十年间,在荒漠戈壁处,他们白手起家,人拉肩扛,竖起大旗,立起井架;在风餐露宿中,他们战严寒斗酷暑,无私无畏心向光明;在艰难困苦时,他们不弯腰不低头,迎难而上创造辉煌。历经十年的奋发图强,1975年6月30日乌兰矿终于正式投产。记忆中,庆祝投产的那一天整个矿区都是沸腾的,山风吹拂下,红旗飘扬在新建井口上,大朵大朵的红花系在一列列长长的运煤火车上,无论矿工还是家属都欢天喜地,奔走相告。也是在那一年我成为一名矿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 我参加工作,做起中学教师的第三年,也就是1992年,这一年乌兰矿率先在3号煤层采用了一次性采全高综合机械化放顶煤的采煤方法,这是原石炭井矿务局第一个高产高效机械化工作面,开创了全国煤炭行业大倾角厚煤层、综采放顶煤的技术先河,被誉为“乌兰模式”。最光鲜亮丽的时光里,总会有人冲破黑暗为黎明而战,总会有人为礼花开遍而绽放璀璨;也总会有人化作春泥成就未来。矿工因各种事故负伤、献出生命者,一个、两个,甚至几个,矿难就这样悄无声息、没有预兆;矿工因技术革新、大胆实践而造成终生残疾,一个家庭、两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就此没有了笑声,失去了欢乐。泥泞遍布、风雨交加中背负艰险,负重前行的乌兰人,擦干眼泪、相互搀扶,挺下去,闯出一片天。鲜花和掌声如期而至时,高天厚土中、骤雨暴风下,乌兰人百尺竿头,众志成城,践行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神圣使命。 2008年12月3日,随着乌兰矿5757炮采工作面的停止开采,结束了建矿以来33年的炮采生产历史,全部实现了采煤机械化。乌兰矿所形成的“一综放、一综采、四综掘”的现代化生产格局,已发展成为神华集团公司银北矿区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乌兰矿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三代建设者励精图治,披荆斩棘,成就了宁夏煤炭战线的一片新天地。我听过白发爷爷送孙子下井第一天参加工作时的殷殷嘱托,我见过矿嫂深入井下一线见到丈夫恶劣工作面时的泣不成声,我也目睹过笑脸如花的一双儿女在父亲临出家门上班那一刻“早点回家”的语短情长…… 为保护贺兰山整体环境,进行生态修复,2016年春,随着最后一批矿工离开乌兰矿前往银南各矿区分流安置,乌兰矿各大井口被陆续封闭,她的采煤历史就此戛然而止。半个世纪的矿区天空因风沙、煤尘的笼罩而月色朦胧;半个世纪的矿区天空因歌声、欢笑的欢畅而悠扬缥缈;半个世纪的矿区天空因汗水、激情的涤荡而清风徐来…… 今天,当我再次踏上故园的沃土,再次仰视矿区的天空,高远蔚蓝,一碧万顷,深得我爱。 愿熟悉的山风,依然在每个春夏秋冬、每个晨钟暮鼓中,在每个热爱这片沃土的矿区人的耳畔、心间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