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老家的”东关大包“
 
 
修改时间:[2019/07/10 21:07]    阅读次数:[316]    发表者:[起缘]
 

   我在吃着附近包子店里包子的时候,忽又想起了老家的东关大包。前些年,东关村子里的一位朋友嘱我写一写东关大包,说是参选“平度十大特色面食”,不知是这东关大包不够老道,还是我写的小文不够力道,反正没有入选。豁达的朋友也不计较,再没提这事。不过这事时不时在我心里萦绕,我老觉得这事没有为朋友办好,心有愧对。现在想来,即使没有入选,也要拿起笔来写写这东关大包。

   在我国,尤其在北方,包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其实也是一种饮食文化。相传不知真假,说是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我听了直觉得好笑,诸葛亮是军师,怎么会成了面师?不过,信不信由你,听得多了,也就模棱两可。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在七擒七纵蛮将孟获过程中,天气突然异常恶劣,大军难以行进。询问当地百姓才知,当地多邪术,只有按当地风俗杀人祭祀神灵,才能平定。诸葛亮不忍杀生,便想出了用牛羊肉代替人肉,在外面包上面,做成人头模样祭祀,才彻底平定了孟获。而这种面皮包肉的食物被称为“蛮头”,后改为馒头,到了宋代才改称:包子。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切,听来还蛮有意思的。

   在老家平度,说起“东关大包”,也有一段历史了,大凡上了些年岁的老人,大都记得当年出了名的东关大包,可要说起来话就长了。那要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当时平度城分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东关、西关是周遭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客流量很多,人来人往,车马声喧。那时候交通不便,运输货物主要靠大车拉、小车推。听老人们说,有赶着马车到掖县土山拉盐的,有带着马车队到高密县拉货的,有赶着毛驴子拉人跑长途(旧称“赶脚”)的,也有推着小推车搞运输(旧称的“推脚”)的,还有到掖县虎头崖、三山等海边推虾酱、蟹酱的……且说在东关村子里做过小买卖的官锦荣,见路经平度城的这么多,这么多人到了饭时候肯定要吃饭,这可是条做生意的好门路。于是,在自家的房子里开起了包子店,店名就叫“东关大包”。

   店铺地处远近闻名的平度城东门外,包子飘香引来南来北往客,经济实惠让普通百姓都吃得起,大众口味使买包子者众。味美价廉的东关大包出名了。

  “味美”靠的是蔬菜鲜、调味好、花样多、有特色。官掌柜用的都是当地的新鲜菜蔬、肉蛋类、豆腐,等等,调出了深受欢迎的大众口味,包出了老名堂的马家沟芹菜、白菜为原料的“芹菜肉包子”、“白菜肉丁包子”,以当地有名的小窑萝卜为原料的“萝卜肉包子”,以鸡蛋、韭菜、海米为原料的“三鲜包子”,以东关豆腐为原料的“东关豆腐包子”。说起“东关豆腐”来,还有一段故事,当时民间传说平度城为一条卧龙,东关是龙头,西关是龙尾。前人在龙头上建了座雄伟壮观的“千佛阁”,压的东关流出了龙脑(豆腐),西关流出了龙尿(酒),东关豆腐就这样在整个平度城出了名。其实,传说归传说,该怎么做还得怎么做,东关豆腐就是做得好,选料细,做工精,色泽白,口感好,用这样的豆腐做出的包子可见一斑。

  “价廉”靠的是成本低、赚薄利、回头客。官掌柜深谙“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靠地域优势发财,包子馅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到附近的马家沟村买来白菜、芹菜、韭菜,到了店铺就成了味美纯正的包子馅。马家沟村自古就种菜出名,这还要追溯到哪个朝代,种的芹菜虽不像现如今全国闻名,但在平度境内甚而邻县都闻名,却因当时的流通原因,价钱很便宜,这才做出了味美价廉的包子馅。还有,当时大白菜为居民一冬一春的主菜,老百姓都吃*惯了口味,张口就要“白菜肉的”,这可便宜了官掌柜的,大白菜有的是,用小推车或地排车到马家沟去推、拉就行了,比别处还便宜得多,这得够包多少包子的。加之平时再购买些当地有名的韭菜、小窑萝卜、东关豆腐什么的,蔬菜、食材就很丰富了,最主要的还是成本低,局外人都还不知道他的致富经。

   “东关大包”店铺由一开张时的出了名,变得越来越红火,慕名来吃包子的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成了平度城一道靓丽的风景。既有说过的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又有进城看光景的。那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闲来结伙来上城,吃着包子看光景。日暮回乡带什么?带上包子把娘敬。”那时人们说的包子就是“东关大包”。那个年代的乡村百姓进了城,就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感觉什么都新鲜,到处是光景,有高大的城墙,有巍峨的城门,就连街道两旁的包子铺、油条店也成了他们回去夸耀的资本,看完了光景就顺便在包子铺里美美地吃上一顿,这在当时就算是上上食物,平时根本享受不到,因进了城,才破例挥霍一回,一饱口福。吃完包子打算往家走时,再掂量掂量兜里的钱,买几个包子回家孝敬老人。“东关大包”店就因了众多的生意人和进城看光景的人而红火起来的,而到了那不寻常的年代,“东关大包”店铺只好关门了。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平度城里又兴起了“祥子车”,用脚蹬三轮车拉人,用自行车“带脚”,俨然一个不小的群体,也是一群“食客”。这时老东家官锦荣的孙子官军又重操爷爷的“旧业”, 就在爷爷五十年前开包子铺的老地方,东山再起,敲锣打鼓重开张,撑起了“东关大包饭店”的门面,让风火了几十年的“东关大包”招牌延续下来,让秘而不宣的味美价廉特色流传下来,又增加了几种包子花样品种。这时的“东关大包饭店”,既有传统的“马家沟芹菜包子”、“马家沟白菜肉丁包子”、“三鲜包子”、“萝卜包子”,又顺时顺势,顺应特色品味,增添了“荠菜肉馅包子”、“蚂蚱菜包子”、“洋槐花包子”等野菜包子,使包子味道美而更鲜亮了,“东关大包”吃在人们的肚里,却想在人们的心里。

   不忘初心,包的还是“东关大包”,继承创新,包出了更鲜、更美的“东关大包”。老家已在全国把“食在平度”叫响,“东关大包”在吸引着天南海北的顾客来尝一尝。

   乔显德

 
 
 
上一页:阿苋的三两事
下一页:到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