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142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修改时间:[2019/07/07 00:07]    阅读次数:[327]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142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有一位大学生,非常喜欢拉小提琴,而他做工程师的父亲和正在学音乐的妹妹都经常挖苦他,说他在音乐方面简直就是个白痴,他拉的小夜曲,就是锯床腿的声音。每每听到这些讽刺性的评价,他都感到沮丧和灰心,他终于决定放弃这个爱好。于是,一天早晨,他踏着晨露,走进楼区后面的那片小树林,他要在这里尽情地拉一个早晨,算是告别仪式。

  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幽幽的小令。他走到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他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了几口气,让心情平静下来。这是他一个人的仪式,他要全身心、隆重地完成自己的心愿,他庄重地用肩头托起小提琴,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一曲终了,一股懊恼涌起,他恨透了自己,他感觉到这锯床腿的声音破坏了这小树林的静谧和谐,一丝泪水从他的脸颊流下来。

  “小伙子,很不错。”一个苍老而极富磁性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当他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他。他的脸顿时热了起来,他想,一定是这难听的声音破坏了老人正独享的幽静。他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请等一下,”老人叫住他说,“是我打搅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老人的满头银丝上,格外晶莹。

  “我看得出,你是很专注、很用心的,从你的神情上,我猜出你很酷爱小提琴,你拉的一定很不错,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他心里暗暗庆幸,老人多亏是个聋子,否则,不一定会说出什么难听的话。他指了指自己的琴,苦楚地摇摇头,意思是说自己拉的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老人诗一样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他,这是他学拉琴以来第一个夸奖他的人,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他感激这位老人,不能拒绝她的请求。他又托起小提琴,专注地拉起来,面对他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妇人。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希望明天还能听到你的演奏,可以吗?”老人诚恳地请求。

  他答应了老人,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面对一个耳聋的老妇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老人常常比他去的还早。演奏的间歇,老人也偶尔做点点评。老人告诉他,她年轻的时候很喜欢音乐,也常去听音乐会,后来耳朵聋了,她就用心感受音乐,而用心感受的音乐,比用耳朵听到的音乐更曼妙。老人每天的话很少,只几句,但都充满诗性,给他启迪,最令他感动的是,老人竟有一次说他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面对老人和听着老人的点评,他心里总是洋溢着一股莫名的兴奋和“一定要把琴拉好”的冲动。他不再在乎父亲和妹妹的评价,他也不再坐在椅子上慢悠悠地拉琴。白天一有空,他就跑到某一个空地里,挺直身体,摆好姿态,他要让自己拉琴的每一个动作都像音乐一样充满旋律美,他全神贯地练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他也不肯休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想:明天早晨,他要以更美的姿态和更好的琴声面对他唯一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妇人。

  终于有一天,当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演奏《月光》奏鸣曲时,专修音乐的妹妹突然闯进来,大吃一惊地逼问他,到底受了哪位名师的指点。他告诉妹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这个小区的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简直是天方夜谭!她是我们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国家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竞说她是聋子!”

  当知道真相的第二天清晨,他早早地来到小树林,等老人来了坐定后,他向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他像往常一样,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他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他感觉他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再后来,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经常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作者感言:读了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那位“耳聋”的老妇人——著名的音乐教授和小提琴演奏家,就没有这位优秀的小提琴手。或者说,是著名的音乐教授和小提琴演奏家的有意装聋和积极鼓励,成就了一名优秀小提琴手。那位“耳聋”的老妇人,不仅是著名的音乐家,更是一名卓越的教育家,她独特的教育艺术,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艺术一:她的装聋和隐瞒身份,为年轻人坚持练琴铺平了道路。如果她不装聋又亮出真实身份,就无法做出“你拉得一定很不错”的肯定性评价。道理很简单,一个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无论如何也不能将“锯床腿”的声音效果说成“很不错”,因为她面对的不是一个懵懂的孩子,而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大学生,言不由衷的虚假鼓励不仅不能奏效,很可能还会成为一种讥讽,反倒刺伤了他。再则,如果青年知道了她的真实身份,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一位初学者面对大师,会谨小慎微,缩手缩脚,主观能动性很难充分发挥。只有装聋和隐瞒身份,她的肯定性评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鼓励这位年轻人坚持下去;才能使这位年轻人放开手脚,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演奏。当然,老人已经从这位青年人拉小提琴的庄严态度和专注中,看出了他是一个可塑之才,于是才做出上述选择。

  教育艺术二:她的心性指导,不断启迪和激励着年轻人。拉小提琴,无疑是手上功夫,但更是心上功夫。当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技法之后,演奏技艺的提高,关键是心灵感悟。老人深谙此理,因此,每次点评,话虽然不多,但都充满诗性和具有启迪、激励作用,让这位年轻人听了之后,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和“一定要把琴拉好”的冲动。也正是这种“莫名的兴奋”,让年轻人在“练”的过程中,一点点领悟了旋律的曼妙,化进了音乐,提升了演奏水平。

  由此我们有理由说,老人的装聋、隐瞒身份和心性指导,是教育艺术百花园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

  小故事给我们三点启示:

  启示一:老妇人的教育方法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鼓励,更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得法了,才能奏效。

  启示二:年轻人的成功告诉我们,兴趣是成功的桥梁,坚持是成功的关键,苦练是成功的根本,名师是成功的助力。

  启示三:故事里爸爸和妹妹的做法提醒我们,在别人做某事做得不够好,甚至做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请不要轻易讥讽别人,我们的轻易讥讽,可能会毁了一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