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123 吴洪裕与《富春山居图》)
 
 
修改时间:[2019/06/25 11:07]    阅读次数:[420]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123

   吴洪裕与《富春山居图》

  吴洪裕,明末著名收藏家;《富春山居图》,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创作的一幅名画。吴洪裕在收藏《富春山居图》时,有过功劳,也犯下罪行。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黄公望(1269——1354),江苏常熟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本姓陆,名坚,后过继给浙江永嘉黄氏为义子,因义父曾说过“黄公望子久矣”这句话,便名为黄公望,字子久,后自号为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

  元至正七年(1347年),78岁的黄公望与师弟无用和尚(本名郑樗)来到富春山,此山面临富春江,江边有世所称仰的高士严子陵的钓台,他与师弟无用一同住在钓台附近的南楼之上。面对这里的江山人物之胜,引发了黄公望的画兴,遂开始创作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历时4年画成,画高一尺余,长约二丈。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全图用墨淡雅,山水布局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把它送给了师弟无用和尚,《富春山居图》从此有了第一位藏主。明朝成化年间,这幅名作传到了著名画家、吴门画派“开山鼻祖”沈周手里。明朝万历年间,画作被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将《富春山居图》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吴之矩传给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将《富春山居图》视若珍宝,精心呵护,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使传世名画得以很好保存数十年。但令人遗憾的是,吴洪裕临终之际,出于贪婪和独占的阴暗心理,他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家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万幸的是,其从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画虽然被救出,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

  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画幅虽小,但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几百年来,两段画分别辗转流传,历经沧桑,1949年以后,“剩山图”藏于杭州博物馆,“无用师卷”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直到2011年6月1日,历时300余年的劫难,传世名画终于合璧为一,在台湾展出。

  作者感言:一幅名画,险些因吴洪裕的“挚爱”而付之一炬,吴洪裕也因此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们说吴洪裕因爱画而烧画的故事,是想借此聊聊“文物保护和收藏”这个话题,并提醒大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必须珍视文物,珍惜文物,呵护文物,万不可毁坏文物。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物资,它可能是一件器物,如一只鼎、一件玉器、一幅名画、一尊雕像、一粒珍珠、一个瓷瓶等;也可能是一处遗址,如一座古墓、一座古塔、一座古寺院、一片古城旧址等。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古今中外,始终都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和收藏。

  文物保护和收藏的主体有二:

  主体一:国家政府。国家政府保护和收藏文物,目的在于研究和见证历史,追寻人类足迹,保存历史记忆,借鉴历史经验,珍藏以往美好。

  主体二:个人藏家。个人藏家主要是器物收藏,他们大抵出自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求财,古今名人字画、古玩、文物等,因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并且稀缺,所以非常珍贵,少则几万元、几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数千万元一件,藏之手中,伺机出手,可以获得数倍利润,因此,古董商家对此趋之若鹜;二是出于兴趣爱好,由于钟爱某幅字画或某件古玩,不惜重金购入,终日把玩,爱不释手。吴洪裕属于后者,他对《富春山居图》钟爱有加,还专门建造了一座名为“富春轩”的房子珍藏,就是证明。

  就出于兴趣的藏家而言,喜欢某件文物并想拥有它,本无可非议,但爱如吴洪裕,想让一幅稀世珍品为之殉葬,既极端自私又非常迂腐,其行为的确不可原谅。吴洪裕的行为警示世人,对于文物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有权利喜欢它、观赏它,也有责任保护它、珍藏它,但没有权利破坏它、毁灭它,因为它不仅仅属于某个个人,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