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从红楼梦中的旅游达人来看身边教育的本质
 
 
修改时间:[2019/06/25 11:07]    阅读次数:[369]    发表者:[起缘]
 

  丢掉了捧在手心数十载的书本,离开文字,眼睛终于可以换个环境了。有望迈向985、211的学子和即将放假的大学生、初中生们,都开始倒数假期,打算来一场蓄谋已久的旅行,一来可以涨涨见识,二来陶冶陶冶情操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你的愿望却不一定能被实现,一,你是学生你没钱;二,你的父母不允许;三,朋友的牵扯或其他事物的阻碍。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条没钱是铁定的,可能你会说你有钱,过年时的压岁钱,但这条在第二条的“淫威”下,势必又是一场空欢喜或败仗,因为很多父母觉得学生就该学*,这逛逛那溜溜,每天辛辛苦苦上下班赚来的血汗钱白白划掉,到头来没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说,更会将旅行这个词儿贴上“玩物丧志”的标签。

  第三条其实也很好解释,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身边很多的同学都是玩手游玩电竞的高手,所以放假,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好时光,因为只有在假期,父母的管教才会稍有放松,手机和ipad什么的就会听之任之。

  其实方才说的三条,归根结底是一个理念和历史性的文化教育问题,学生必须学*是天经地义,但学*要讲究方法,如果父母因为一点金钱或觉得有意义的旅行不是另一种心灵和学术成长的话,那么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至始至终都将度过一个苦逼的假期或人生。

  曾参加过一个关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公益活动,会场上大乐讲师说,一个自己活在苦海里的父母,却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不一样的幸福的一代,是不可能的。而且可以非常确定地说,门都没有,绝对不可行。

  这样的父母用他们的生命经验告诉自己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什么样的路才适合你?你应该强大,应该了不起等等,可能孩子或自己都不会了解,这差不多就是盲人摸象,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没走出迷宫的人在教别人如何走出迷宫。

  这种理念不知从哪个上一代开始就沿袭至今,几乎没有丝毫改变,古人云读书是唯一的出路,现在说成绩是唯一的标准。瞧瞧,这是一部多么厚重的老黄历。

  社会是在进步在发展的,如果总是宅,总是盯着一个地方看,你是看不到鲜活的东西的,就像你能看到精美绝伦的油画,却无法触及那股自然的风,那口馨香的青草味儿,以及那朵缥缈虚幻的云彩。不仅看不到最初的美好,甚至还会影响你的判断。

  有一朋友是上海人,她14岁的女儿就非常崇尚自由和旅行,打小从免费的身边的景点开始落足。去了安静的天然氧吧--崇明岛,领悟到静谧和繁华的区别;周公馆的参观让她了解到伟人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多伦多路的文化名人街更是加深了小姑娘对鲁迅、矛盾、郭沫若等文学巨匠的崇拜,并从中感受到了浓烈的文学气息和文化沉淀的痕迹……

  更特别的是在她涉足的文学中,无意间接触到了红学,在大家关注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时,《红楼梦》里的薛宝琴却成了她心目中的女神。相比那些大观园里的大腕,小姑娘说,其实宝琴比她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幸福和优秀,因为她是一个很纯粹的人。

  宝琴的父母很爱她,在女人足不出户的年代,唯独她能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的谈生意和游历天下十分之五六。姐妹们在阁楼里训练闺秀风范的时候,她甚至能出国到西海沿子(也就是欧洲)看洋人买洋货,这个见识连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贾宝玉都失去了发言权。

  所以说,学子只能被当做灌输的对象,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是不能被立足的,当你自己还没发现自己,没看见自己的时候,去硬性的指导另一个人或活体,是种倒行逆施,该学则学,该玩则嘻才是文化教育发展的本质。

  因为在很久以来,你的生命只是停留在某一天的某一刻,为了那一天那一刻,在做无尽重复的循环,你一直在找路,却忘了要去哪里,你发现不了无路可走或回头路却也是另一条新路。一转身,门开了,一转身,路现了。你只有在看见了自己,才能回归本源,回归纯真,回归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