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习心得
 
 
修改时间:[2019/06/19 12:07]    阅读次数:[294]    发表者:[起缘]
 

  (一)发生认识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

  (二)生物机体是认识发生的自然前提。

  生物的发展是个体组织环境和适应环境这两种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生物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

  “心理发生只有在它的机体根源被揭露以后才能为人所理解。”

  (三)认识起因于有效地、不断地建构,认识是一种继续不断地建构过程。

  (四)认识的形成——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题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主体又包含着客体,但这是由于主客体之间的完全没有分化,而不是由于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认识论》第一章)

  “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他们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发生认识论》引言)

  (五)认识的成长

  “从一种不充分、比较贫乏的认识向在深度、广度上都较为丰富的认识的过渡。”

  (六)认识结构:格局#同化#刺激。

  刺激:外界环境的作用。

  反应:刺激引起的特定效果。

  格局:具有反应刺激能力的主体,具有内在的主动能力的认识主体,格局是认识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同化:主体把刺激纳入原有的格局之内,同化是引起反应的根源。

  同化的三种水平:吸收物质养料,自组自身行为,经验升为思想。同化不能使格局改变或创新。

  自我调节:主体受到刺激而引起和促进原有格局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适应:包括同化和自我调节。通过适应,同化和自我调节达到相对平衡。适应是智力的本质。

  平衡: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平行状态是相对的静止: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主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渡到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平衡继续不断地发展就是智力的发展。

  逻辑结构:通过婴儿开始的各种活动,格局就逐渐分化为多数格局的协同活动,并能建立新的格局和调整原有的格局,对外界刺激再进行新的各种水平的同化。格局的这种不断扩展,使得结构愈来愈复杂,最后达成逻辑结构。

  (七)自在的认识和自为的认识

  儿童的世界是自在的世界,是以自己自在的活动为中心的一套感性材料。

  自在的认识(或称儿童的认识)是以一系列自在活动把握世界的认识,自在的认识代表初级的认识水平,自在的认识是人类童年时代认识发展的重演和缩影。

  自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前提和基础,以理论思维为导向和校正的辩证认识,自为的认识代表高级的认识水平,自为的认识导向现实生活,导向变革。自为的认识起因于个人的社会化,起因于必然地、现实地创新。

  (八)皮亚杰的临床法:置身于儿童自在的认识情境中,引导儿童活动,让儿童自由谈话和叙述,整体、全面、细致地研究儿童认识什么,如何认识。

  (九)一切科学的发展都基于认识论的发展,认识论的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十)从自在认识向自为认识的升华——外化。

  “齐物者,自剖其同。”只有对象化,客体化才能构建起认识的机制,对象化,客体化已经是在进行着分化,认识是在分化中形成的,认识的目标又是对整体的把握,所以从逻辑上讲认识是一个回归的过程,对社会这个有机整体的把握是认识建构的强大动力,认识起因于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放弃实践,认识会由于无效地努力而陷于停滞。

  人类的历史就是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经历苦难,英勇斗争的历史,人类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经历苦难,英勇斗争的历史构成了人类精神生命的本源和本质,人类以之一路走来,必将以之勇往向前,这是历史必然性(或称天命,天道),历史必然性决定了人性(人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能动性。)的内涵和取向。《呻吟语》:“君子谓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克服一切是贯通于人类历史的主线,是人类迈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是继承了社会能动性的存在,即内在地具有了社会力的存在,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个人的历史就是个人社会化的历史,世界的和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意识是个人的经验和记忆的总和所形成的一个统一体,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人的主观意识是无法从客观世界中剥离的。

  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的原始意志和欲望从盲目走向理性,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自在走向自为,最终顺从公利,顺从社会这个有机统一体的过程,人生的七情六欲由此凸显和展开。放纵原始意志和欲望的利己主义只会导致社会的毁灭,利他主义取代利己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永远是个人社会化的伟大推动力。只要是在社会中生存的个人就必然会被纳入社会化进程,只有个人的社会化与时俱进,个人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那么他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自我才能在现象世界中更接近自身的本质,这正是«道德经»所说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真理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是对必然的顺从。对生命的尊重意味着:从生命本身出发,依据生命本身,按照生命的本来面目和产生的根源认识生命,按照生命的本质要求对待生命。生命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中通于五脏人事,只有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境界考察生命,才能对生命有最极致的理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了生命的本体:“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什么是人事?人事就是道德伦理:对一切人一视同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珍爱呵护妻子和孩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团结协作,忠于职守;我们尽全力创造真正的人的生活,创造富于挑战,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形成我们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性爱,友谊,同情和舍己精神等纯粹人类情感。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知难而进,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克服一切。《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五脏皆坚者,无病。”《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呻吟语》:“仁者寿,生理完也。”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就是道德伦理的生命科学原理。

  天赋本能即智慧。当我们追溯认识的终极根源就不得不面对人的五脏机能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外化为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的现实历程。

  «道德经»:"道法自然。"我们的身体就是道法自然的杰作。«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一个人的正常状态是由他的心神统领并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灵兰秘典论»揭示了五脏机能是真实不虚的:五脏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神统于心。《灵兰秘典论》揭示的正是五脏六腑的逻辑,天赋本能的逻辑,人自身的逻辑(人自身的逻辑已经在遗传上安排好了前智力。)。五脏机能是最高的生命机能,是生命存在的自然前提,人类的历史就是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经历苦难,英勇斗争的历史,五脏机能是历史的,进化的结果,是与社会的,历史的人类存在相适应的,五脏机能是人的世界的具体而微的实现。天下即人身,《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依靠人事使五脏机能外化(即对象化,现实化)为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易经》:“君子以果行育德。”只有做,才能知道,通过外化,以明人事,使五脏安和,五脏安和则精守神藏,气血皆从,津液相成,五脏得以濡养。外化者,外施于人,内利于己,君子之德也,外化就是使天赋于人的内在本性完全地展现出来,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人人皆可为尧舜。《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的过程中自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成为内在地具有社会力的人,自在的世界成为自为的世界,成为真正的人的世界;在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的过程中,表象与思维达到了自我意识,上升到具有自我意识的表象和思维,表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外化得以进化。

  外化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动性。外化是人的本能,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能,外化的活动是人的本性符合自然的发展。在外化中,人是自由的,人保持了高贵的尊严和个性。外化是生命自觉清醒,确实可靠的自我调节,外化的逻辑就是人运用自身天赋本能而成为人的逻辑。

  自我调节即道德相生,中和位育。《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是顺承,创造新生的过程,德是孕育,养护新生的能力。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德的力量在本质上是积极的,能动的,变革的,道强调的是恪守中正的理性精神,德强调的是和谐和睦的现实力量,道德兼备才能致中和,正如《易传。说卦》所说“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顺应天道人德,适合事物义理,则天人合德、和谐统一。)。《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端正坚固喜怒哀乐等情志才能发而皆中节,心端正坚固五脏才能端正坚固,五脏端正坚固以心端正坚固为统领,致中和是以正心诚意为核心和前提的,整个《中庸》讲的就是正心诚意之道,《中庸》之法就是与天合德之心法。中和才能位(万物安其所)育(万物遂其生),这是天地人伦的精髓。

  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论语。述而第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一切都在我们自己,我以前没有,通过行动,那么从现在开始就有了。道德修养意味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莎士比亚说得好:“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外化揭示了世界是自己运动和发展的,世界的本质就是生。《易经》:“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就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顺从自然就是易。)生命的目的只存在于生命本身之中,生命本身就是目的。平等意味着人人都是目的,而且仅仅是目的,绝不意味着相互利用,互为手段,任何人都不是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平等意味着人不能剥削人,人不能操纵和支配人。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脏腑经络即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脏腑经络即人的格局,脏腑经络是自我认识的起点和核心。脏腑经络以五脏机能为核心和精髓,使人类具备了强大的进化优势和进化潜力。天地人三才合一,以人为本,居仁由义的进化道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进化道路,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完全取决于我们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发现自己,回归自己,用我们自己做的事来改变自己,创造自已。《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脏腑经络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认识和运用的,脏腑经络是我们人类身体特具的固有遗传特征,这种遗传已超出了生物遗传的层面。

  脏腑经络是人的天赋功能,人类的进化在于顺应天赋功能和社会环境,随着两者的改变而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类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取诀于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取决于在以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放进取的人文精神所开创的前进道路上奋勇拼搏。需要产生了行动,为了需要,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

  «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人的全部生活和活动都伴随着脏腑经络的血气盛衰并始终与其紧密相连,脏腑经络的有效使用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漫长的文化道路中充分利用和改良是决定进化的关键因素。脏腑经络的功能和运用方式在道家悠久的养生实践中起到了实质性的协助作用。

  生命是高度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精准体系。«黄帝内经»传达给我们的正是被意识到的生命之光,«黄帝内经»是关于生命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科学。«黄帝内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户,我们完全有理由确信,人类愈向前发展,«黄帝内经»对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就愈显珍贵和伟大。

  (十一)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认识的成长,使自在的认识健康成长(以游戏为核心,不超前,不进行盲目说教。),使自为的认识充分发挥强项(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去做),使自在认识向自为认识的升华成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顺应外化的本能,激发外化的潜力,塑造社会化的人——具备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放进取的人文精神的人,独立的,健全的人。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论价值

  认识论落实到根本就是用什么样的认识方法构建什么样的认识,用什么样的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

  (1)继往开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守正创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充分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守正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汲取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3)熔于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开放进取的时代又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变革的时代呼唤变革的精神。革命文化使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变得更加深沉而执着,精神品格变得更加高尚而坚毅。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繁荣兴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踏步走向成熟,我们完全有理由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在守正创新中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