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111 杏林春暖与悬壶济世)
 
 
修改时间:[2019/06/19 01:07]    阅读次数:[392]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111

   杏林春暖与悬壶济世

  这是两个赞美医生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成语,它们分别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名医故事。

  “杏林春暖”说的是董奉的故事。董奉,字君异,福建闽侯县人,是三国时代名医,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据史料记载,董奉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他为民众治病,从不收钱,但他有一个要求:凡经他治好的重症病人,都要在他屋后的山坡上栽五棵杏树,轻症病人栽一棵杏树。多年过后,他治愈了无数病人,屋后山坡上的杏树也有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每当杏子成熟的时候,他就贴出告示,让人们拿粮食来换杏子,并把换来的粮食全部用于救济穷苦百姓。百姓们为了褒奖这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他为“董林杏仙”,并自发制作了一块“杏林春暖”的牌匾,挂在他家的大门上。自此,“杏林春暖”就成了德术双馨医生的赞语。

  “悬壶济世”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书中记载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一天,他在酒楼里喝闲酒,偶然抬头,看见街上有一个买药的老翁,药葫芦高高地悬挂在拐杖上,不断向行人兜售葫芦里的丸散膏丹。卖了一阵子,街上的人渐渐散去,老翁便一缩身悄悄地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一定是位仙人,于是便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前去拜见老翁。老翁知其来意,收了酒肉后,就让他往葫芦里钻。他看看自己硕大的身体,又看看老翁手里拿的那个小葫芦,有些踌躇。老翁笑道:“闭上眼睛,尽管钻便是。”他闭上眼睛,顿觉一阵清风吹过,身体飘然而起,竟顺利地钻了进去。等他睁开眼睛,但见芳林玉树满山、奇花异草遍野,一条清澈的小溪对面,有一座富丽堂皇的殿宇,雕梁画栋,香烟缭绕。老翁领他入得殿内,便开始叫他医病的方术。学了十天,老翁说:“术已学成,你应该回去了。回去后,要多行善事,为世人好好医治疾病。”临行时,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他骑着竹杖,很快飞出仙山,回到家乡。

  等他走进故里时,家人和邻里大惊失色。原来,他离开家乡已经十余年,家人都认为他死了。他说明原委,众人惊喜。从此,费长房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开始行医,他谨遵老仙翁的嘱咐,不论病人贫富贵贱、有钱没钱,他都热心接待,悉心治疗。他能医百病,去瘟疫,还能令人起死回生,备受人们爱戴和尊崇。后来,民间郎中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传奇式名医,便在自己的诊所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以示悬壶济世并作为行医的标志。

  作者感言:我们讲这两个名医的故事,无意于让现代的医生、诊所、医院和药厂象董奉和费长房那样,无偿为患者治病和提供药物,这不现实,也不近情理。因为医生、诊所、医院和药厂也需要生存和发展,而他们的生存发展对人类防病、治病和提高健康水平至关重要,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金钱,所以,治病交费,买药付钱,天经地义。我们只想借这两则小故事提醒所有从事医疗职业的人们,学*董奉和费长房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职业精神,增强医德修养。

  毋庸讳言,现代社会,医德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医生对患者不负责任、不尊重、态度冷漠甚至嘲笑,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甚至向患者及其亲属索要财物,大开回扣药和可有可无的药,滥做不必要的检查等现象,司空见惯。医疗单位和医生唯钱是是而不顾患者死活甚至见死不救的现象也常在媒体爆出,请看几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2011年8月5日,一位湖北仙桃的小伙子在武汉打工,不慎手指割破了,到医院缝合伤口后,因兜里的钱不够付足医药费,医生竟然将缝合的伤口拆了线,一时舆论哗然。

  案例二:cctv2,2007年1月29日报道,一县医院从一个药企推销员手中低价购进没有合格证的钢板并用于临床治疗。在这期间,凡是用这批钢板做固定术的患者,其患肢都反复化脓性感染,久治不愈,于是患者将医院告上法庭,讨个公道。表面上看,这起医疗纠纷与医德无关,实则不然。医疗机构违反医疗器械管理的强制性规定,低价购进没有合格证的医用材料,已经违背了法律,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违背法律就是违背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案例三:2007年7月21日http:www。sina。com。cn载:2007年7月16日零时左右,一对到新疆打工不到一年的刘姓夫妇,其孩子不慎被开水烫伤。不到15分钟,刘姓夫妇赶到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是该市唯一的儿童医院),挂了急诊,在住院楼8楼找到儿外科值班大夫。值班大夫边穿衣服边问带钱了没有,刘解释走得急没来得及带钱,并且和爱人跪下,请求先给孩子上些药,钱一会儿送来。大夫拒绝了,说没有两万元押金不行。刘姓夫妇哭了,但大夫并没有看母亲怀中的孩子。僵持了10多分钟后,刘华东夫妇无奈地抱着孩子离开了医院。刘说这时孩子的意识还十分清醒,抓着从屁股上烫掉的皮,哭闹着要回家。随后,从朋友处借得5000元,夫妇俩赶到了新疆建工医院。建工医院值班大夫说医院没有烧伤科,推荐他们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刘得到的答复是医院没有床位,他们如果对孩子做简单包扎,到别的医院还得拆开,总之让他们再找医院。刘说从这家医院出来,孩子一直叫渴,全身的汗浸湿了用来包他的被单。距自治区人民医院10多公里的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刘华东夫妇当晚赶到的第4家医院。结果依然没有床位。值班医生开了个条子,让到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说如果那儿不接诊,再回到他们医院加床位。一路奔波几十公里,跑过4家坐落在乌鲁木齐不同方位的医院后,孩子烫伤已经4个多小时了。到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时,孩子奄奄一息,最终于凌晨4时50分在这家医院的病床上严重脱水,休克死亡。

  案例四:《医疗纠纷的理论与实践》——赵衡文编著p47载:湖南岳阳市53岁的患者王女士患有多种疾病。2000年12月,在湖南做完手术的王女士仍对手术效果放心不下,就到北京的一家大医院看五官科,她选择连夜排队的方式挂号,在老伴的陪同下,俩人穿着大衣裹着被褥在风雪中守了一夜,花200元挂了五官科主任的号,由于当天挂主任号的人较多,排在后面的王女士没能得到这位医师的亲自诊断,被移交到另一位张教授手下。王女士问这位张教授:“我这个手术做得怎么样?”教授说:“你这个手术做得好呀,前面可以看到后面。”说完他哈哈大笑,当时还有几位实*医生,那个氛围让王女士夫妇无地自容。王女士千里迢迢,从湖南到北京,又迎风冒雪熬夜排队,花了200元挂了一个号,求医可谓难矣贵矣,但不仅没有得到医生的尊重、同情和关怀,反而被医生轻视、嘲笑了一通,其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

  案例五:《南方都市报》2010年10月27日载:10月23日,22岁的孕妇杨彤到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的润康门诊就诊。在做流产手术时,医生临时要求加两个手术。杨彤因为带的钱不够,没有同意,医生就把已经捆绑在手术台上的杨彤晾在手术台上3个多小时,直到男友赶到,报了警,才获解救。杨彤事后说:“被打了麻药,两脚被绑,阴道里插着扩阴器,活活在手术台上被晾了三小时。这三个小时的分分秒秒,是我一生中经历过的最为屈辱、悲伤、绝望的时光。”

  看了让人触目惊心,人们不仅要问:“现代的医生和医疗单位到底是怎么了?!”

  以上是几个严重违背医德的个案,就大多数医生和医疗单位来说,医德并没有沦落到这种地步。在现实生活中,象全国道德模范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乡村医生刘玉莲、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医学专家吴孟超等,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以维护圣洁的医德为天职的优秀医生,也是大有人在的。不过,就总体而言,医德水平不高也是事实,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全国各级各类医院频繁发生的医患矛盾,多数源于医德缺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说不定能从事什么职业。如果你当上了医生,应该怎样做呢?我们的建议是:学*和弘扬中华民族大医精诚、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深刻体认医生职业的崇高性,不懈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坚守职业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医德境界。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建议,并不是要求从医者必须达到“高尚医德”的境界,而只是希望医生们努力学*、追求这种境界,能努力学*、追求这种高境界,其医德就会不断提升。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大批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倍受人们的尊重。华佗毕生为民行医,关心民众疾苦,出诊不讲条件,不论是白天黑夜,还是酷暑严寒,随请随到,有时路上遇到病人,从不袖手旁观,想方设法进行治疗。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至想。”,这充分体现了他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穷富、美丑,都一视同仁的崇高医德。在现实生活中,白求恩、柯棣华、付连章、林巧稚、李月华、吕世才、赵雪芳、吴登云等无数优秀医生,也都是每个医生学*的榜样。

  提高医德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之说,通常的理解是:多次折断胳膊,就能知道治疗断胳膊的方法,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才能成为内行。其实这句话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医生只有脱下白大褂,穿上病号服,成了患者,才能深刻体会到患者的所思所感,从而提高医德修养,成为好医生。柏拉图也有类似的说法,他曾认为,只有生过重病的医生才能成为好医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是一次身份、地位、心理、社会境遇、伦理角色的转换,而身份、地位、心理、社会境遇、伦理角色的不同,心境就会不同。在日常工作中,医生是疾病的诊断治疗者,面对的是治疗疾病的技术性生活,缺乏有内容的伦理生活,经常处于道德麻木和迷失之中,而只有医生成了病人,有了疾病的痛苦体验和相应述求之后,伦理生活才会被唤醒,痛苦体验洗涤了医生的心灵,净化了医生的灵魂,使利他主义的职业信仰得到增强,失落的医德才会被重新找回。当然,我们并不是诅咒每个医生,更不希望每个医生都要得几场重病,恰恰相反,我们非常希望每个医生都健健康康,好有更多的精力为别人治病。我们只是渴望每一个医生都要有患者意识,学会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经常从患者角度思考和定位问题,从而培养悲悯情怀,增强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减少和消除医疗界的道德失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