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人生》95 刘文典怒踢蒋介石 1928年,刘文典担任安徽大学校长。当时蒋介石刚掌握大权不久,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领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对此刘文典的解释是:“大学不是衙门,不需要向权贵献媚。”安徽大学闹学潮,蒋介石传令刘文典当面向他汇报。刘文典对蒋介石给教育部下达的通知里使用了“责令”“ 责成”和“纵容学生闹事”等词十分不满,见蒋介石时,他戴礼帽,着长衫,昂首阔步,如入无人之境,对蒋介石视而不见。蒋介石冲口问:“你是刘文典么?”刘文典傲然道:“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蒋介石要刘文典交出在学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要严惩罢课学生。刘文典说:“我只知道教书,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不劳你费心。” 蒋介石见刘文典如此桀骜,拍案而起:“刘文典,你看看自己像个什么东西?简直一个封建遗老!不把你这学阀撤掉,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 刘文典反唇相讥:“蒋介石,你看看你是个什么东西?纯粹一个封建军阀!” 说到激烈处,两人互相拍桌大骂,一个骂“你是旧学阀”,一个骂“你是新军阀”。蒋介石位高权重,岂能忍受别人痛骂,盛怒之下上去扇了刘文典两个耳光,而刘文典也不示弱,飞起一脚,狠狠地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遂以“治学不严”“ 刺杀领袖未遂”定罪,被关进大牢。 此事在全国学术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安庆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保障人权”和“ 释放刘文典”。后来,经国民党元老蔡元培等说情、力保,陈立夫又从中斡旋,蒋才以“即日离皖”为条件,释放了刘文典。刘文典虽然被迫离开了自己创立的安徽大学,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立即请他担任国文系主任,刘一直在名牌大学做教授。 后来,广州军阀陈济棠派人重金请刘文典到广州共事,一起反蒋,刘断然拒绝。他说:“现在日寇侵华,国难深重,正是需要团结抗日的时候,蒋介石虽然不是个东西,但放眼全国,就他还能镇住各路军阀,保持团结,眼下也只有他能领导全国抗敌,刘某虽和蒋有过节,但在全民抗战的时候,刘某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据说,蒋介石听说此事后,笑笑说:“这个叔雅呀……”。 作者感言:高节卓不群,敢于同当时国家最高元首对骂并出脚相踢,足见其胆气、勇气、倔气、豪气和骨气。 中国知识分子素有不畏强暴、不媚世俗、重气节操守的光荣传统,刘文典可算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这方面的典型。据说,刘文典离开安徽后,次年曾去拜访他的老师章太炎并讲述了安徽大学事件的始末,章太炎十分欣赏刘文典的气节,抱病挥毫书写了一幅对联赠之:“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音:mí)正平。”赠联巧妙借用了三国时代狂士祢衡(字正平)击鼓骂曹的典故,揭露了蒋的独裁专横,颂扬了刘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气节。 敢与元首对骂并出脚相踢,也只有刘文典能做出来,因为他是文化名人,有雄厚的学术资本和很高的社会声誉。刘文典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曾先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教授。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所授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古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其名著《庄子补正》,连“大师中的大师”陈寅恪都叹为观止。在当时的文化精英中,刘文典是一个比较恃才自傲和狂狷的人物。他曾自傲地说:“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我刘文典。” 当然,刘文典并不是对谁都自傲,他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刘文典对人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各算半个。 我们说刘文典这段轶事和简要介绍他的业绩,是因为刘老是国人仰慕的大学者,其可圈、可点、可敬、可学者多多: 可敬可学一:勤奋治学。刘老一生勤奋刻苦,其治学严谨,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国学诸多方面均有建树,特别是对《庄子》的研究,全面深刻,令人折服。 可敬可学二:诲人不倦。刘老终生执教,其教学引征繁富,深入浅出,析理深刻,妙趣横生;其学子满天下,其中不乏文化精英,新中国许多知名专家、学者、教授、作家、诗人,都是他的学生。这些有所成就的学子们,每每提及刘老,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可敬可学三:刚直不阿。刘老是当时文化精英中十分有个性的人,后人每每谈到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首推刘老,他不媚权贵,不阿世俗,头角峥嵘,桀骜不驯,颇有学人正气。 可敬可学四:深明大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老没来得及与清华、北大等校同时撤离南下,滞留北平。期间,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政府做官,他都断然拒绝,表现了一个正直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特别是断然拒绝陈济棠的重金邀请,义不反蒋,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轻个人恩怨的博大胸怀。人在社会上生活,难免会与他人产生恩恩怨怨,但当个人恩怨与集体、以至于民族、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断然放弃个人恩怨而服从大局,也是一种境界,一种高贵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