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94“庄王‘绝缨会’”与“曹操‘烧信’”)
 
 
修改时间:[2019/06/09 10:34]    阅读次数:[382]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94

   “庄王‘绝缨会’”与“曹操‘烧信’”

  “庄王‘绝缨会’”的故事说,在春秋时代的楚国,有一天晚上,楚庄王得胜庆功,大宴群臣。席间,庄王命自己的爱妃许姬离座敬酒,嘉奖功臣。正当觥筹交错、宾主欢饮之时,忽然,一股穿堂风刮进大厅,吹灭了所有蜡烛。将军唐狡长期爱慕许姬美貌,黑暗中借酒强牵了美人衣袖,许姬玉手如风,一把扯下了唐狡的冠缨,绝袂而去。许姬快步走到庄王面前,附耳将这件事告诉了庄王,说:“臣妾已将这个人头盔上的红缨扯下来了,大王只要点上蜡烛,就能抓到调戏臣妾的人。”庄王沉思片刻,赶紧对掌灯的人下令说:“千万不要点亮蜡烛!今晚我把各位文臣武将请来,就是要和各位爱卿畅饮尽欢,请诸位将军都把自己头盔上的红缨拿下来,在黑暗中可以无拘无束,尽情饮酒欢歌,不绝缨的将军是不听命令、不乐意欢饮的了!”于是,在座的各位将军都遵命摘掉了自己的头缨,在黑暗中尽情欢饮。过了一会,蜡烛点起来,所有的将军都没有冠缨,已经无法确定是哪位将军强牵了许姬的衣袖。

  宴会以后,许姬怪罪庄王,庄王不以为然地说:“酒后狂态,人之常情,如果为这点事追查出来并治罪,就太没有胸怀了。因此也会伤了将士们的心,使群臣不欢而散,这不是我宴请群臣的本意。”

  许多年以后,楚国和郑国交战,楚将唐狡骁勇无比,屡立战功,并在一次危难中救了庄王,庄王决定重赏唐狡,唐狡推辞说:“臣就是当年绝缨会上强牵美人衣袖被美人扯下头缨的人,蒙大王不杀之恩,因此才奋勇杀敌,以死向报,岂敢再受重赏。”庄王深感唐狡知恩图报,有情有意,仍重赏了唐狡。

  与楚庄王“绝缨会”有异曲同工的是七百多年之后的曹操“烧信”。

  “曹操‘烧信’”的故事说,公元200年10月,曹操以不足四万人的军队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地区东北)与袁绍十万大军展开决战,最后曹操取胜,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官渡之战。

  战斗结束后,一位官员在清理战场时,从袁绍的营帐里发现了一大捆信。他打开一看,里边有许多信是曹营里的人写给袁绍的。于是,他兴匆匆地抱着这捆信向曹操报告:“丞相,这捆信是我在袁绍的军帐里发现的,写信的人中,有不少是我们军营里的官员,他们暗地里写信给袁绍,讨好袁绍,吹捧袁绍,有的还表示脱离我军,投奔袁绍。”

  曹操听后,连看也没看,就命令这位官员当着众人的面把这些信全部烧掉了。

  在场的人全都愣住了,有位年长的谋士不解地问:“丞相,您为什么连看也不看就烧了呢?看了,也好知道谁对您忠诚,谁对您有二心呀。”

  曹操说:“请你们想一想,当时袁绍的势力那么强大,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

  这件事传出去,那些与袁绍暗有来往的人都放了心。众人也觉得曹操心胸博大,体恤部下,能够容人,也都愿意在他的麾下效劳。从此,曹操的势力日益扩大,成了三国时代雄踞中原最有实力的一方。

  作者感言:这两则历史轶事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宽容与理解。楚庄王的宽容,不仅保护了一位忠于楚国的骁将,也温暖了将士们的心,使楚国增强了凝聚力,推助了楚国的强盛;曹操的宽容,不仅使写信人由担心变成了放心、安心,更笼络了世人之心,使曹军增强了吸引力,促进了曹操势力的扩大。

  宽容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权谋,更是一种品格与境界。能善待有过错的人或善待伤害过自己的人,是一个人宽宏大量、虚怀若谷的人格体现。宽容的人有人格魅力,受人尊重,多有朋友。其实,再宽泛一点思考,宽容不仅是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如果容不得有过错的人,容不得与自己有过矛盾的人,不仅会终日耿耿于怀,给自己罗织诸多烦恼,有损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和谐的人际交往,会失去许多朋友。

  宽容来源于理解,理解是宽容的前提。庄王理解喝酒的人,他知道,酒精能刺激神经兴奋,人喝了酒,情绪就容易激越,胆子就大,此所谓“酒壮英雄胆”,这是人性使然,所以庄王说“酒后狂态,人之常情”;曹操理解人规避风险的心理,他知道,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面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动荡局面,许多人想为自己谋一条后路,也是人性使然,所以曹操说“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充满人性的理解和体谅,形塑了楚庄王和曹操的宽容情怀。可见,只有理解别人、体谅别人,才能包容和接纳别人。正因为如此,人们高呼:“理解万岁!”。

  楚庄王“绝缨”与曹操“烧信”的故事,还给我们这样一个重要启示:有些事情,不知道比知道更好,理由有二:

  理由一:有些事情,不知道比知道更有利于人际和谐。试想,楚庄王完全可以点亮灯揪出冠上无缨的唐狡,然后以宽容的心态饶恕唐狡,不予处罚,以此向众臣表明自己的大度胸怀;曹操也完全可以看完信并知道是谁写的后再烧掉,并宣布不予追究此事,以表示自己的理解和宽容。但两人为什么都没有这样做呢?这是因为,他们二人都知道,他们一旦清楚了这一切,就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不仅不会被彻底遗忘,反而必定会成为影响他们对冠无缨者和写信者的信任和使用。道理很简单,你一旦知道了,就会在大脑中留下记忆,这个记忆就如影子一样永远挥之不去,在日后的交往中,当你与对方接触时,这个阴影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来,干扰你的思想情感,让你平添了几分戒备,从而会影响你对对方做出正确评价和使用,特别是你对对方产生不满意时,它会迅速强化这种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友谊破裂。另外,就对方而言,当对方知晓你知道了他做了对不住你的事,也会在心里留下阴影,在日后的交往中,他也会格外小心,一旦你们之间有了什么矛盾,他也会不自觉地将这件事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了你们之间的裂痕。所以,“不知道”,对双方都有好处。楚庄王和曹操深谙此理,所以做了上述十分高明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别人背地里说了你的坏话,你知道了,心里不舒服,又耿耿于怀,不利于两人交往,弄不好还会成仇;如果你不知道,一往如初,两人还会和谐相处。

  理由二:有些事情,不知道比知道更有利于自身安全。比如,一件保密的事情,如果你知道了,一旦泄密,你就是被怀疑的泄密对象,如果你不知道,就会平安无事。一个人的隐私,如果你知道了,一旦散布出去,人就怀疑是你干的,如果你不知道,就不会惹来麻烦。再比如,你无意中知道了你不该知道的事情,特别是重大事情,为了防止意外,你可能被严密监控,甚至被杀掉灭口。这样的事,社会上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