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邵家窑移民村的记忆(壮丽70年 我的祖国我的家)
 
 
修改时间:[2019/05/27 00:04]    阅读次数:[403]    发表者:[起缘]
 

  邵家窑,原本住在中条山的深山里,由6个自然村组成,说是自然村,其实就是多个山庄窝铺,分散在10几华里长的绵绵大山中,1600亩瘠薄耕地全部挂在山山岭岭的半山腰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007年9月13日整体移民搬迁到了中条山下、东底张村村南新村。

  两者相比,天差地别,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回忆起来,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一)

  1965年,我在席张公社搞“四清”时,上过一次核桃凹(邵家窑的一个自然村),那是我第一次爬山,从鱼肚白出发,经山脚下的李家庄上山。刚开始时,几个人还有说有笑的,一个钟头后就没有人主动言语了,因为人们乏了,听到的只有脚板走在山石上的“沙,沙--”声,脸庞上也流成了小河流……

  突然,从山上下来一个人,走得十分飘洒,且边走边唱:“大海唉,航行唉,靠舵手唉--”,因为唱得太不合拍,也不合调,还随便加进了许多“唉”字,让人听了觉得瘪脚,但他唱得却津津有味,近乎“吼”出一般,带路的那个公社干部忙解释说:“这就是山里人的水平,能‘吼’出来都算是山里的‘歌唱家’!”正议论着,他走到了我们面前,歌声嘎然而止,立即被打招呼所代替:“上来啦--”,那个公社干部答:“上来啦,你下呀?”“我下去办点事,看来你们没有上过山,上山不能急!”我问:“你认识他?”“不认识,山里人对人都非常热情,只要见到山下人上山,就和见到他们的亲人一样!”

  早饭时份,我们来到了核桃凹,见到小队长后,他忙让他老婆给我们准备早饭。不大一会,饭就端上了小桌:一个咸菜碟,一个辣椒盘,两个大钵碗炒鸡蛋,队长忙解释说:“山上没有菜,有的就是炒鸡蛋!”那个公社干部急忙解释说:“山里人待人实诚,虽然蔬菜少,鸡蛋却多,你们没有见过这种招待吧?”顿时,一股暖流淌进了我们的心窝……

  但那次上山,我们看到的却是更多的“落后面”:他们收禾靠肩挑,吃水靠手提,照明靠油灯,看病靠鬼神,缺医少药,缺菜少肉,间或有人要盖一、半间瓦房,就得靠人挑牛驮,从山下一块一块、一片一片将砖瓦背(驮)进深山里;那里几乎没有文化,也没有科技,更没有现代信息,甚至还有一个老太婆问我们:“解州城里的日本人走了没有?”……

  那难劲,穷劲,苦劲,落后劲,深深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久久挥之不去。

  (二)

  2005年8月的一天,邵家窑终于迎来了一伙山外人,领头的是位个头不高,黝黑脸庞,却神采奕奕,气质非凡的中年人,他就是时任盐湖区区委书记于波。他们先爬到寺峪村,又到核桃凹,再到……,翻岭越沟,跑了10几华里路,才走完了邵家窑的6个自然村。每到一个山庄窝铺,他们总要进这家,串那家,还爱打破沙锅问到底……

  他们来到一位姓孔的村民家里,只见他们一家三代十几口人,长期挤住在两孔破窑洞里;

  他们来到一个山沟里,那里有棵老槐树,树下渗出一洼水,而这洼水就是附近几户村民唯一的吃水水源,一天只能舀出几担水,舀出来的水里还游动着小蝌蚪,不经过滤是不能做饭的;

  行路更难:山高路险,出去进来都是靠两条腿。前些年,政府曾在这里炸山劈石,为老百姓开了一条出山路,可是只能过去一辆蹦蹦车。因为路面狭窄、凹凸不平,几乎年年都有翻车事故发生,甚至车毁人亡;

  孩子上学,得送到山下,一个娃娃还得带上一个母亲陪读,闹得父母亲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

  亲闻目睹,深深刺痛了于波的心!他说:“在抗日战争年代,邵家窑是我抗日游击支队经常宿营和活动的地方,为赢得战争曾贡献出了一切。我们绝不能让老区人民过去流血现在再流泪!我们也不能吃了老百姓,穿了老百姓,反转来不为老百姓办事!”

  ………

  (三)

   不久,邵家窑整体移民工程便有序展开……

  先是村镇建设规划局立足实际,勘察选址,统一规划,科学设计,为移民工程迈出了坚实一步;二是区财政局将近200万元拨付到位,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雄厚资金;三是交通局鼎力相助,为新村修筑了一条入村大道和一条水泥主街;四是水利局岗位前移,投资10万元,建成一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埋设管道300米,将甘甜的自来水送进了家家户户;五是建筑工人战严寒、斗酷暑,沐风雨,披星月,在四条巷里整齐划一地建起了四排、48座宅院,每户都建了三间北房和两间西房,住房建筑面积统一为130。55平方米;六是电业局架设低压线路300米,结束了邵家窑人世世代代用油灯照明的历史;七是林业局免费提供苗木1万余株,绿化了5条巷道,还建起了一个村心花园;八是农业局安排专人,进行技术指导,为家家户户建造和安装了沼气池。

  加上后续投资,政府共为邵家窑移民村投资了400多万元。

  从此,邵家窑移民村终于屹立在中条山下、东底张村的村南二公里处。

  (四)

  2007年9月13日,是一个永远难忘的好日子,从这天起,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深处的邵家窑村48户、279位村民从深山老林中搬进了地势平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山下新村。

  这天上午9时许,我们来到邵家窑移民村参加搬迁大会,会场设在南北大街,街旁树翠草绿,花红蝶舞,绿波荡漾,彩旗猎猎,墙上刷写着两条彩色标语,一条是“走出大山摆脱闭塞艰苦创业建设秀美家园”,一条是“告别贫苦实现民富奋发图强开创美好未来”。

   主席台前,一溜儿摆着48台29寸tcl王牌彩电、48个电视柜、48套沙发茶几、48张双人床,48个四开门大衣柜,齐刷刷地放了一片,真让人看着眼热!

  原来这是盐湖区政协为48个移民搬迁户捐赠的电器与家具。

  区政协副主席皮振江告诉我:“今年8月9日,区政协常委来邵家窑新村视察,发现几户先行搬下来的新居空档档的,就连基本生活用具也没有,更不要说家电之类的现代化东西了,目睹此情此景,我们觉得心寒,便成立了《盐湖区政协扶贫救助基金会》,发动全体委员为新农村建设开展献爱心捐赠活动。不到10天,就捐献了30多万元。今天我们就用15万元为邵家窑移民购赠了生活用品和彩电,48户,每户一份,剩余的救助基金将陆续支援贫困的山老区村。”

  会后,区四大班子领导与市、区老促会领导在一片锣鼓声与鞭炮声中,将彩电、沙发、衣柜、双人床等一一送到48户移民家中,那笑声、掌声、感谢声,汇成一股巨浪,直冲太空,而且经久不息……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全村所有巷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自来水全部入户,建起街心花园1座,健身器材12件,新建村级活动场所300余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部门配备了音响、投影仪等设备,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经济发展、科教进步、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正在共同富裕的小康大道上向前狂奔!

   脱贫致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发明,整体搬迁又是精准扶贫的一大创造,盐湖区席张乡邵家窑村移出大山奔富路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精准扶贫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