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32 “马克思是中国人”与“尧舜是两个人”)
 
 
修改时间:[2019/05/05 12:07]    阅读次数:[467]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32

              “马克思是中国人”与“尧舜是两个人”

  “马克思是中国人”的故事,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农村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现在的乡政府当时叫人民公社,现在的村委会当时叫生产大队。当时是党政一体,公社党委书记即社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即大队长。那是一个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盛行的时代,举国上下,阶级斗争天天讲,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如火如荼;那也是一个英雄崇拜、伟人崇拜的时代,在许多地方,诸如会议室、办公室等,墙上都悬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五位马克思主义伟人的画像。故事说,一天,某公社召开大队党支部书记会议,在会议室里,一位大队党支部书记望着挂在正面墙上的马克思像,十分认真地说:“马克思啊,马克思,看你满脸的大胡子,如果你不是姓马,我还以为你是外国人呢!”众人大笑。

  “尧舜是两个人”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序言中说的一则故事。在中国古代,江南水乡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船,夜航船是当时长途苦旅的象征。只能靠风帆和桨提供动力的船只,在水面上慢悠悠地行驶,乘客们坐在船上,单调而枯燥,百无聊赖,特别是黑夜,更是难熬,只能靠闲聊打发漫长的时光。乘客的身份各不相同,闲聊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张岱说:“天下学问,唯夜行船最难对付。”故事说,在一?夜航船上,有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读书人(士子)同坐在一个铺位。小和尚见那位读书人与邻铺的乘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象是很有学问,深感敬畏,曲着腿睡在铺位的一角。听着听着,小和尚听出了许多破绽,便插嘴问:“敢问这位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读书人说:“是两个人。”

  又问:“那么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自然是一个人。”读书人肯定地回答。

  小和尚听罢,敬畏之心全消,调侃地说:“这等说来,就让小僧我伸伸脚吧!”

  作者感言: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大陆中国最普通的常识,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男女老少都知道马克思是德国人。而把马克思误认为是中国人的,竟是一位大队的共产党支部书记,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澹台灭明是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中的七十二人之一,字子羽,澹台是复姓。澹台灭明之所以能在七十二贤人中很出名,不仅因为他形象丑陋而多才,更因为孔子对自己曾“以貌取人”所做的自我批评。孔子当老师时,见澹台灭明长相丑陋,认为他没有多大才能。后来,孔子的另一位著名弟子子游在武城(今山东费县)做武城宰(武城的最高长官)时,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回答:“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和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今湖南、湖北、重庆、江苏一带,跟他学*的有三四百人,他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管理规则,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很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当是时,澹台灭明的品德才干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知道了澹台灭明的情况后,十分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的,看错了子羽。”自汉代至清末,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凡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澹台灭明这个人和孔子的自我检讨,这在读书人中是常识。至于尧舜,这两位中国远古时代的贤明君主,国人妇孺皆知,更是常识。一个读书人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难怪被小和尚瞧不起。

  我们说这两则小故事,是想借此聊聊“常识”这个话题。

  什么是常识?这是一个很难清晰界定的概念,我们通常说,常识是“普通知识、普遍知识,是社会上智力正常的人都应该知道的知识”,而这只是个大概说法,这是因为,知识的“普通”、“普遍”或“平常”,都是相对于特定社会环境、特定时期时代和特定人群而言的,在共产党人内部和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马克思是共产主义学说创始人,是德国人”是常识,而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特别是贫穷落后又保守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未必就是常识;“澹台灭明是孔子的出名弟子”,在古代读书人中是常识,在古代广大农民中未必就是常识,在现代许多知识分子中也未必是常识;认识简谱,对于从事音乐的人是常识,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就不是常识;这个民族认定是常识的知识,在另外一个民族就不一定是常识,如此等等。

  不过,话又说回来,关于常识的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以及行业、专业性等特点,并不是我们常人要关注的,常人所关注的是:怎样在我们生存、生活的时空区域内,尽可能多地积累和丰富常识。这是因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生活常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历史常识、科学常识等越多,就越有利于生活和工作,也会很少甚至不犯小故事那样的低级错误。

  那么,怎样尽可能多地积累和丰富常识呢?其路径方法很多,但要而言之有三:

  方法一:多学*。多学*的关键在阅读,不仅要阅读工作所需要的行业、专业书籍,还要广泛阅读杂书,那怕是少儿的图画册,有时间也可以拿来读读,此所谓“时时开卷皆有益”。

  方法二:多观察。多观察的关键在留心,不管是观察事物、外出旅游还是看电视、看电影,都要留心各种情节、现象,细心体会,留下印象,此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方法三:多倾听。多倾听的关键在专注,不管是听人说话还是听报告、听讲座、听广播,都要心无旁骛,专心听讲,力求听得清楚明白并记在心上,此所谓“博闻强记利人生”。

  再回到上边的那两个故事,人为什么会犯那位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那个书生这样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原因一:常识的不完整性所致。许多常识,特别是与自身生活、工作无关的那些常识,都是在经历中顺便读到、看到或听到的,在大脑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这些具有随机性、碎片性、浅表性等特点的常识,没有经过科学性、真实性过滤,轻易表达出来,就容易出错。

  原因二:强烈的表现欲所致。人都有表现欲,但强弱不同,那些表现欲特别强的人,如那位士子,在与人交流时,为了显示自己有才华、有学问,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哪些残缺的常识当成确证的知识说了出来,结果闹出笑话。所以,少犯常识性低级错误的关键,在表达者自己,其正确的做法有二:

  正确做法一:克制表现欲,在与人交流过程中不要刻意突出自己,不要争相发表意见,先听听别人怎么说。

  正确做法二: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懂不要装懂。不懂的就是不懂,只知道一知半解或心里拿不准的东西,千万不要说出来,不表达顶多会被说成无知,但总比失去人格尊严,被别人耻笑强。在两个小故事中,作为共产党人的大队书记,误把马克思当成中国人,的确有点说不过去,不过,他的错误源于不自知,不知者不怪,今后努力学*即可。而对于那位士子,无真才实学却喜欢卖弄,不懂装懂而夸夸奇谈的做法,则应当引以为戒,万不可取。

  两则小故事还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轻视常识,一不小心,我们也许会犯那位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那个士子同样的错误。

  顺便说一句,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写的《夜航船》,是一部笔记类百科全书,内容广泛,知识丰富,全书分20部,计120类,共有4000多篇小文章,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