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17“八风吹不动”与“一屁过江来”)
 
 
修改时间:[2019/03/25 01:05]    阅读次数:[507]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17

   “八风吹不动”与“一屁过江来”

  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与好友佛印禅师的一则逸事。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激情奔放,磊落慷慨,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挥洒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长于行楷,风格跌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画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作品传世。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儒、释、道皆通,是我国历史上最能想得开的心胸旷达的大学者、大诗人,在被贬谪的多年里,他一直保持乐观从容的的人生态度。据说,在北宋,被放逐到当时十分荒凉的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罪的一种处罚,当他被放逐到海南岛儋(音dān)州(今海南儋县)时,他亦赋诗说:“九死蛮夷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足见其超然自适的达观。

  故事说,苏轼在常州任职时,常到一江之隔的镇江金山寺,与好友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论道。有一天,他写了一手赞佛诗,诗曰: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

  从表层看,小诗是赞美佛陀众德圆备,庄严端坐在莲花台上,但实质的深层含义是:我苏轼修佛已经达到了禅定的高境界,象佛祖一样,不为世俗的“八风”所动。小诗写好后,他派人送给佛印禅师看。

  佛印看了小诗,提笔在诗旁批了一个字,就叫来人带回去。苏轼以为,佛印禅师一定会对自己大加赞赏,急忙打开诗笺,见佛印在诗旁只写了一个字:“屁!”苏轼气坏了,立即乘船过江,去找禅师理论。

  船还没靠岸,苏轼就看见佛印站在江边等候。他想,这个秃和尚,肯定知道自己错了,我会找他算账,故早早前来迎接。一上岸,苏轼便气呼呼地说:“你这和尚!我们一直是好朋友。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

  苏轼把诗上批的“屁”字拿给佛印看。

  佛印抚掌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过江来’了呢?”

  一语道出,苏轼无言,俄而亦大笑,携手与佛印回寺。

  作者感言:苏轼聪睿过人,经佛印一点,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的“牛”吹大了,修佛还远不到位,故化怒为笑,以示幡然醒悟。诗里说的“八风”,即佛教中‘称、誉、讥、毁、利、乐、衰、苦’八种影响人情绪的现象,这八种社会风气,能吹动人心。人若是为“称誉”所陶醉,人的品格就在称誉中降低;人若是为“讥毁”所牵动,人的情性就在讥毁中贬损;人若是为“利乐”所迷恋,人的尊严就在利乐中葬送;人若是为“衰苦”所折服,人的意志就在衰苦中消磨。若能不被这八种风气所动,如佛教里说的“如如不动”,才修到了佛的真如境界。

  我们讲这则小故事,就是想说明,人的精神修养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都知道,苏轼的旷达,几近“宠辱不惊,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心灵修持到苏轼的份上,也算是上乘了。可就这样一位能看得开、放得下的大学者,却因一个“屁”字,大动肝火,过江找老友算账。“屁”是谴责性、贬损性评价,是“讥毁”中的一股屁大小风,苏轼心里明白,自己竟被如此一股小风吹动,还奢谈什么“八风吹不动”。苏轼尚且如此,足见修成“定力人格”之难。

  其实,人间万象,变幻莫测,客观外物随时都会刺激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并由此引发喜怒哀乐怨等情绪情感,谁也做不到毫无反应,心静止水。“如如不动”的真如境界,只是学佛者不断追求和逼近的目标而已。现实生活中,“八风”会经常吹动人心,能如苏轼,及时放下,也就很了不起了。放下了,才能释怀;释怀了,才能心境畅达。

  在佛家看来,人生是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才是彼岸; 般若(智慧、觉悟的境界)有路,放手就是如来。看来,脱离苦海,达到智慧、觉悟的波若境界,放下是关键。人有点佛心,努力放下,有助于人生幸福。

 
 
 
下一页:我的外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