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写了一首诗只留《断句》却诞生成语成为千古绝句 梁卫山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写了很多诗词的人不一定被人们记住,例如清乾隆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词,人们记住他不是诗词而是他做过皇帝。而有一类诗人流传下来的诗词数量不多、甚至只有一首但是质量却高得惊人而让人们熟知,例如唐代的张继,就是凭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被人们熟知;唐代的崔护以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被人们牢记。而宋代的苏麟更绝,一生只写一首诗只留了《断句》就成为了千古绝句,还诞生了一句成语。 北宋时期是中国文人生活最为宽松的时候,为国遴选人才,除去正常的科举制外,还有一些通过献诗上位的。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他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范仲淹为人内刚外柔,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担任要职,也曾镇守过地方。有一段时间,他镇守杭州,任职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荐,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意。 惟有苏麟,因为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杭州城里,所以没有得到提升。因担任巡检常常在外没有得到提拔的苏麟,当他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无论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个个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担心自己是不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想直接去找范大人吧又不便说,不去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这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就用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名意上是去请教实际上是去提醒:千万别忘了自己!想到这里,苏麟高兴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借到杭州来见范仲淹之际献上诗作,很虚心地请他赐教。其中有两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他吟诵着诗中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是呀!怎么能把他忘了呢?范仲淹便征询苏麟的意见和希望,满足了他的要求。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这两句诗虽写得很含蓄,它借自然景色来比喻因靠近某种事物而获得优先的机会。范仲淹很有学问,一看这诗句自然明白了苏麟的用意与心思,根据实际提升苏麟,这段范仲淹伯乐识马的佳话出处自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就这样苏麟的这两句《断句》很快就流传开了,经过压缩此《断句》以后成为人尽皆知的成语“近水楼台”,不过有了些贬义,作为人事关系接近因而易于获得方便的意思,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利用某种方便而获得照顾,率先牟利的情况,用以讥讽藉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信捞取好处的人。至于苏麟当时写的全诗似乎并没留传下来,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