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4“一个‘爱’的童话”)
 
 
修改时间:[2019/03/17 13:07]    阅读次数:[454]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4

   一个“爱”的童话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里,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家里有一位五六岁的小姑娘。这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小姑娘跑到离家不远的山脚下玩耍,她兴致勃勃地采摘着山脚下的鲜花,突然,她发现一只蝴蝶在地上挣扎,近前一看,是一根细细的荆棘扎进了蝴蝶的翅膀。她俯下身,小心翼翼地将蝴蝶托在手心,轻轻地为它拔掉了荆棘,并将它放飞。小女孩看着蝴蝶翩翩飞进绿绿的树丛,开心地笑了。

   原来,这只蝴蝶是一位千年修道而成的神仙,它飞进树丛后,又化作一位老婆婆,拄着拐杖,从曲折的山路上颤颤巍巍地向小姑娘走来。小女孩看见老婆婆艰难的样子,就赶忙跑过去搀住老人的手臂,并嘱咐老婆婆慢慢走,千万不要摔倒。老婆婆摸着小姑娘的头,微笑着说:“孩子,你很善良,请你许个愿吧,我会让它实现。”

   小姑娘想想说:“我希望一生都快乐。”老婆婆弯下腰,在小姑娘耳边悄悄地细语了一番,然后消失了。

   小姑娘牢牢记住了老婆婆的话,并循此为人处世,一生果真活得很快乐。当小姑娘已经变成白发苍苍老婆婆的时候,有人问她:“您一生为什么活得这么快乐呢?”

   她回答说:“当年那位老婆婆告诉我:‘小姑娘,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你给予爱心,给他们爱心吧,在给予中你会收获快乐。’我照着做了,我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到满足,感到快乐;可人都是有心的,我身边的人也都积极关心我、帮助我,我得到关心和帮助的时候也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所以,我活得很快乐。”

   作者感言:这是一个美丽的“爱”的童话。它告诉人们,爱是快乐的源泉,只要不断播种爱,就会不断收获快乐。

   我们说这则小故事,就是想借此聊聊“施爱与快乐”这个话题。

  什么是爱?爱是人真心实意对他者或某个物体的呵护,是人发乎内心的高尚情感,是人的一种本能。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粘合剂,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情感基石,因此,爱是人生永恒的话题,是全人类的普世伦理。“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是佛教的“慈爱”;“天下的男人都是兄弟,天下的女人都是姊妹,我们要相亲相爱”,是基督教的“博爱”;“至仁至慈,泛爱众生”,是伊斯兰教的“泛爱”;“恻隐之心,仁者爱人”,是中国传统儒学的“仁爱”;“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类大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歌词里说的。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是:“施爱”即帮助别人,为什么能收获快乐呢?由此我们想到了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雷锋传人”郭明义。当别人问郭明义为什么热心帮助别人时,他的回答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帮助别人,是一个给予的过程、付出的过程,是自我亏损的过程,而自己损失了反而还能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导致“施爱致乐”即“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因素多多,但概而言之,主要有三:

   因素一:“施爱致乐”是人高层次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人生下来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需要,而各种各样需要的满足就会让人感到心情愉悦和快乐。你饥肠辘辘又冻得发抖,吃饱了又穿上温暖的衣服,你就会感到很快乐;你希望安全和免于灾难,有了一个安全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你就会感到很快乐;你害怕孤独,希望有一定的归属,你得到了家庭、团队、朋友、同事的关怀理解,被他们接纳,你就会感到很快乐;你希望被别人尊重、看重,别人尊重你、喜欢你、赞美你,你就会感到很快乐;你渴望做一件你非常想做的事情,并借此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你做了并获得了成功,你就会感到很快乐,如此不一而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长期的实证研究中证明,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而层次越高,满足的难度就越大,但高层次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其获得的愉悦和快乐就更强烈、更持久。得到别人敬重和充分发挥潜能并实现人生价值,是属于四、五两个高层次需要,而这两个需要的满足,则必须通过利他、利社会的行为才能实现。这是因为,利他、利社会是人生价值的尺度,一个人的言行只有利他、利社会,才是有用处的,有用处才有价值和意义。我们的言行有了价值和意义,我们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和赞许,从而我们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而施爱他人,就是一种利他、利社会行为,就是人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两个高层次需要的途径和手段,这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心理原因,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数万个慈善机构和上百万、上千万的义工、自愿者了。

   因素二:“施爱致乐”具有潜在的功利因素,“施爱”中隐含了可能会得到回报的良好结果。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播种了回报的种子,为我们走好人生路做了铺垫。当我们一旦遇到难处并及时得到回报,其难处随即化解的时候,我们品尝了助人的好处,我们会由衷感到快乐。小故事里的那位王奶奶,在解读“施爱致乐”的时候,就说了这个道理。

   因素三:“施爱致乐”也是人受他者积极情绪影响的结果,受助者的快乐引发了施爱者的快乐。人看到了花,看到了美好,就心情愉悦;看到了刺,看到了丑陋,就心情压抑。人有恻隐之心,看到别人遇到难处甚至遭受苦难,就不忍心,就难受,我们看电视或看电影,当看到人遭罪受难的情节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明知道这是编剧和导演制造的“假象”,可就是控制不住,这就是恻隐之心。当我们在“施爱”过程中帮助别人解除苦难后,别人笑了,他的笑也影响了我们,让我们也感到满足和愉悦,我们也跟着笑了。

  一个人,明白了“施爱致乐”的道理,就会增强“帮助别人”的自觉性,有了这个自觉性,才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道理很简单,这是你心甘情愿做的,人做心甘情愿的事情,才有乐趣。

   顺便说一句,施爱属于互助范畴,互助就是相互帮助,它是人类生活的常态。一般说来,互助遵循对等原则,就是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而施爱则是互助的最高层次,是单向度的不求回报的自愿输出,是一种奉献。能在施爱过程中达致快乐,则又是施爱的最高境界。毋庸讳言,想达到“施爱致乐”的最高境界,是需要历练的,它是一个不断克服自私自利和树立爱心善心的道德净化过程,人只有不懈地克己去私,努力超越“小我”而走向“大公”,才能步入此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