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难忘的广播编辑生涯
 
 
修改时间:[2019/01/25 23:06]    阅读次数:[492]    发表者:[起缘]
 

  退休回沪定居六年多来,出于多年来养成的职业*惯,依然喜爱收听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我深感这些稍纵即逝的广播新闻是多么来之不易,倾注了多少广播新闻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1986年11月,结束十年的电台驻站记者生涯,告别第二故乡伊犁,调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编辑组当编辑。这对于长年在基层奔波的记者来说,开始无疑是不*惯、不适应的。有人说,编辑工作无名、无利,“为他人作嫁衣裳”。我不以为然。部领导和老编辑的言传身教,使我很快适应了编辑工作。当时电台还没有电脑,编辑修改完通讯员稿件后,复写5份,播音员、录音监听各一份,维、哈、蒙三个少数民族语言编辑组各一份。轮到上早班时,天还没亮,“嘀铃铃”一阵闹钟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立即披衣起床,赶紧上班。司机从印刷厂取回当天的《新疆日报》,值班主任浏览一下标题,很快圈定选用稿,删节后让我剪贴在稿纸上,复印4份。紧接着由发稿编辑将报纸摘编稿、本台记者和通讯员的成品稿,综合编排当日早新闻节目。拿到播出稿后,立即赶到播音组办公室,将稿件交给播音员备稿。当播音员进入录音室开始录音时,我就坐在隔窗玻璃对面,聚精会神地监听,一旦发现差错,按动通话电纽,提醒播音员纠正重录。

  有一次,录制早新闻节目接近尾声,值班主任临时签发一篇记者刚送来的紧急重要稿件需要插进录播。我一看手表,离早新闻播出时间还差十分钟左右,当机立断删掉最后几条简讯,将巳经录好的磁带送到播控机房,交给值机员准备播放。然后,跑回录音室,换一盘磁带录制那篇紧急稿件和天气预报。当我将刚录制好的第二盘磁带送去时,第一盘磁带巳经开始播放了。值机员说:“幸亏你先送来一盘,否则,等你全部录制完再送来,肯定误点了,非出事故不可。”一颗悬在半空的心终於落地了。紧张忙碌了一早晨,这时才松了一口气。回家吃过早饭,又马不停蹄赶到办公室,准时上班编稿。

  1992年12月,电台增设总编室,副台长于尧宾兼任主任,我和陈亮、吐尼亚孜任副主任。我分管记者组、通联组和各地记者站,还担任总编室党支部书记。不久,于副台长到内地去了,电台领导让我主持总编室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更加竞竞业业,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勤奋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宣传任务。除了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抓好总编室日常学*、工作外,还坚持修改、审定、签发各地驻站记者和特约记者的大量稿件。

  我曾在伊犁记者站当过10年驻站记者,深知记者采写的稿件来之不易,所以能编发的尽量编发,从不随意“毙稿”,尽力做到当天来稿当天处理,精心修改,及时编发。尤其是一些时效性较强的电话传稿,再忙也要放下手头工作,争分夺秒尽快编发,争取在当晚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对于一些重要稿件,编完后还要撰写、配发短评、编后语。

  在主持总编室工作期间,自己水平不高,经验不多,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这一年,被评为广播电视厅优秀党员。1994年下半年,电台进行民意测验,绝大多数人投票选我为总编室主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电台党委调来一位主任,主持总编室工作。我仍当副主任,分管《广播医院》节目组,直至调离电台前,始终坚守在广播编辑工作笫一线,全力以赴办好专题节目,深受广大听众欢迎。

   2011年4月

 
 
 
上一页:情赖
下一页:笨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