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我所认识的青岛中老年作家和作者
 
 
修改时间:[2019/01/21 11:07]    阅读次数:[394]    发表者:[起缘]
 

  某日,在微信群《史鉴》中见到侯修圃老师的一篇文章,感到非常亲切,接着我写了一个回复:“好文章,细腻生动,摇曳多姿,回味无穷。问候冬安!”侯老师见到后,立即回复道:“书章老师,几次打电话不通,换电话了吧?”尽管几年不见,却依然亲切如故,当年常常一起参加活动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在我们青岛,新世纪之后,有一支中老年作家作者群渐渐浮出“水面”,除了几个中年人之外,大都是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了,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也大有人在。这是一群非常活跃的文学创作者和史迹编写者,他们大多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家学会、中国戏曲家协会、山东作家协会、山东诗词学会、山东散文学会、青岛作家协会、青岛散文学会会员。他们写文章,发帖子,他们出书,办杂志,搞活动,在岛城的文化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尽管笔者所知有限,还是愿意尽我所知略述一二。

  电脑的普及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和平等交流的平台,对于职业写作者和业余写作者更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就笔者个人而言,没有登录社区和博客之前,我几乎很少认识岛城有名的和没有名的作家作者,尽管其中有一些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但是网络的运用一下子就弥补了这个缺憾。

  当我十几年前退休后开通网络进入青岛社区的夕照霞光后,一下子就有了一种找到了家的感觉。从此我便在这里发文章、做回复,很快熟悉了一些版主和楼主,如雨澜、芳芳245、好马聊斋、海边的小木屋、矮脚的母老虎、山村老姐、山菊、颖姿、池清、老有所乐、常安老头等等,特别是有一位四川成都叫荆棘鸟的退休女教师,也常常在这里发帖子(后曾来青),给这个版面注入了活力。这期间我的一篇回忆老同学宋某的文章引起了版主雨澜的关注,因为这位老同学恰好是雨澜先生的一个亲戚,也是个文学爱好者,中学时我们是颇为要好的朋友,他常常背诵南宋辛弃疾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给我听,多年失联后,我几次在《青岛日报》的副刊《琴岛》上读过他的文章,那时他还是岛城某纺织企业的一个头头。雨澜和宋讲明情况,我这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非常惊喜,立即做东请我和几个文友吃饭。不久后,老马聊斋,仅仅是因为在社区里读到我的几篇文章也请了我、雨澜和几个文友吃了饭。

  令人遗憾的是,不久后,夕照霞光中的几个文友因了一些琐事产生了一点罅隙。在我对此一无所知,和任何人都没有瓜葛的情况之下,竟然有人对我的文章做了不友好的评论,让我茫然不知所措。就在这时一个让我十分感谢的人出现了,这就是岛城著名作家《青岛与京剧》的作者吕铭康先生,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他的一个电话:“您就是刘先生刘书章吧,我是吕铭康,我一向是同情弱势群体的,我给您介绍个栏目,您到《蹉跎岁月》去吧,版主于向阳、李岩都不错,很多作者在岛城都是有知名度的。”于是我开始在青岛社区的蹉跎岁月发帖子,在这里发帖子的作者更多,水平也更高。这个版面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年出书,每年搞知青联谊活动,几年下来认识了不少作家和作者,如侯修圃,颂舟、王宗云、滴定管、鞠德章,赵汝永、杨昌群、张海滨、袭明、东方润、紫衿、邓韵、徐明臣,滕学臣、老山根、村党委书记,平凡的世界,霞光玫子,沧海樱子,金慧,淡雅芳香等等。这其中,吕铭康老师,于向阳,李岩先生对我帮助最大。值得追忆的一件事是,在蹉跎岁月发帖子的期间,某年隆冬,在吕铭康老师的带领下,颂舟、王宗云、海歌、格里和我,到省城济南与几个泉城新老作家进行了切磋交流,收获颇丰。这里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已经作古的王宗云老师,以80多岁的高龄,不但笔耕不辍,还背着相机到处奔波。某年五一,我到中山公园游玩,老远看到一个老者在那里支架拍照,仔细一看,这不是王老师吗……青岛十九中学是一个优秀的学校,是一个产生了许多作家的学校。后来通过《青岛当代文学》诗歌编辑鞠德璋又结识了许多作家,如贺中原,张清义,刘庆川,张新和,韩松礼,徐学清,陈永立,木君,贾占龄,忆鲁南等。

  在蹉跎岁月写了几年之后,2010年某月某日,又接到吕铭康老师电话,希望我能到《半岛博客》发表文章:“这个板块办的不错啊,颇有知名度,并且有许多岛城知名作家活跃其中。”其后我便在半岛博客发表文章,并与后来慢慢熟悉了的作者们呼应回复。这些作家作者有辛克竹、伴农,刘喜成、贺中原、宋培常、海歌、格里,王飞、张润东,仇方晓,邓忠柱、戴朋文、李庆年、西海望月、老徐头、琴岛居士、霞光玫子、在水一方、兰心倾城、艳芳医生、张霞、林海云彬、弓月、一帅到底、木子金匀、润之、丽娘等。这其中我比较喜欢伴农先生的文章,常常是有文必读,我喜欢他贴近生活的的思绪,他优雅质朴的文笔,他的悠然自得的格调。

  在半岛博客活动期间,最有收获的是认识了著名榜书家云法海先生、崂山文联主席辛克竹先生,和岛城著名收藏家篆刻家张明玉先生。这是从张明玉君在博客中看到我的一篇叙说老台东的文章引起的,读文后他发现原来我们的父辈住得非常靠近,于是便打电话来找我:“大哥,我们是老邻居啊,我读了你那篇《台东旧事》非常感动,我发给台湾同乡会,他们已经书写上墙,许多人读了你对故乡春节民俗的描写,激动得热泪盈眶。”不久后在三位先生的帮助下,我和王飞顺利地加入了青岛市作家协会。此其一,其二,由云法海先生赞助出版了《中国博友文集》,许多博友的美文忝列其中,为岛城许多作家作者文章的存留和传世,为岛城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榜书研究的活动中,我也见到了一些作家,北京民俗学会董梦知先生,岛城电视台编辑著名作家杜帝,《城阳文艺》的马立宪和木兰丹青,还有大名鼎鼎的刘学江,得以目睹他那种高才大儒不修边幅的风范。特别是中国著名著名诗人纪宇,他一度在烟厂工作,多年不见,一见如故,嘘寒问暖,令我感动。

  另外,通过参与《家在蓝天碧水间》、《四方民俗风情》、《行走在市北》、《记忆中的市北》、《青岛民俗馆里的故事》等书的征文和发书活动,又认识了岛城许多知名作家如吕铭康、侯修圃、金翠华、刘涛、吴保泉、孙延明、张璋、胡念邦、杨艺、宋立嘉、曲海波、董克霞、徐学清、王鲁东、徐明臣、解建华、姜言正、胡孝高等,他们中许多人都在文化部门任职。本文行将结束之时,我不能不提到同事刘佩琳,他曾经在企业办公室工作,现在也加入到我们这个行列中来,并不断地有优秀作品涌现。另外,不能不说到的是青岛《史鉴》编辑常兆合老师,他多年的的默默无闻的工作,对岛城的史学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我所知道的这些人(有重复,有错误,有遗漏,容稍后再修改),仅仅是我们岛城里中老年作家作者的一小部分,并仅仅是以曾经在社区和博客中有过回复和呼应,或者在某个发书聚会活动中碰过面为限,难以顾及全面。但就是岛城这一小部分作家作者,就以他们的生花妙文,对社会传播了正能量,丰富了岛城人的精神生活;而同时,对我个人的人生走向、对我写作水准的提高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