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关于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修改时间:[2019/01/04 12:07]    阅读次数:[502]    发表者:[起缘]
 

  “我家孩子昨天学校里又留了手工作业,昨天帮他做到晚上12点才做完”、“我家昨天老小齐上阵,终于做了一个手工作品可以交差了”。……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从我的同学、朋友说发出这样的埋怨了,甚至她们还建了微信孩子手工作业交流群来探讨,学校为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孩子交手工作品,最后总会变成父母甚至整个家庭的的“家庭作业”,做的不好的交到学校去,质量太差孩子没有面子,老师还会叫家长把手工作品再修饰一下。而这个修饰过程要么就是重新再来,要么就是只能去买了。

  我的同学小孩3岁刚上幼儿园,学校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完成一件手工作品。这与其说是对孩子的考验,还不如说是对家长的检验,3岁的孩子还是个奶娃娃,基本什么也不懂,老师的话就是权威,于是我的朋友在忙碌的一天后后绞尽脑汁想着帮孩子做一件手工作品,最后选了一个难度相对较低的纸盒汽车。从裁剪、黏贴、绘图、上色耗费了快3个小时,基本属于朋友独立完成。朋友一脸的成就感,我从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的才华,然在第二天她看着其他小朋友交过来的精美手工作品,老师让她拿回去修饰一下时,满脸都是尴尬。

  如果搜索网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一夜喝12罐红牛就为了要空罐做给孩子做手工作业、买了一打一次性筷子做飞机模型、北方孩子父母网上买桑叶让孩子体验养蚕……看到的时候以为是段子,说出来都是泪。给孩子布置手工作业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本意是很好的,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也做过手工作业,折长方体、养蚕、植草、做风筝等都做过,那个时候基本都是自己独立完成,我们父母这一代还没有意识也没有时间来陪我们做,可是那时候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家长埋怨呢?仔细想来有这几个原因:

  一是布置手工作业难度的梯度没把握好,等同于幼儿园的孩子做的手工作业达到了小学的难度。孩子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早期阶段主要是培养爱好兴趣,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一味的强调手工作业的质量非但不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反倒会将他们越推越远,认为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孩子也体验不到动手的乐趣。

  二是培养孩子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缺位。这个教师的缺位并不是指老师完全不管,他们有参与,但是参与的并不够,而是将动手实践培养的球抛向了家长,大有师傅领进门,修行看家长的意思。教师在中间充当的是裁判的角色,做得好表扬,做的不好重做,至于中间的生产过程,教师是只看结果的。而这个教育模式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有大行其道的趋势,例如教师直接通过微信、短信平台将作业发到家长手机,让家长监督完成,改作业、签字,教育的重心抛给家长,极大的弱化的孩子的独立性培养。

  三是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过程中家长的越位。这个越位是指家长超越个人职责帮助孩子完成一切任务。手工作业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一旦学校布置任务需要孩子完成,家长一律帮助完成,甚至一些连家长也无法完成的手工作业,家长也会想方设法完成,譬如直接购买方式。长此以往,孩子接到学校布置的任务第一件事不是思考怎么完成而是将其抛给父母,因为父母肯定有能力解决。这种培养锻炼的显然不是孩子是家长。

  四是学校布置手工作业的频率太高。一次手工作业依据难度有的需要几个礼拜时间,有时甚至是一个学期,因此这之间的频率把我也是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我们学校又布置手工作业啦”,一个又字,频率可想而知。朋友的小孩在读小学,据他所言,他们一个礼拜就是2-3件手工作业,太差的手工拿不出手,怕伤孩子自尊心,太好的又耗费时间和脑细胞,但是这样的情况确实很辛苦,累的还主要是家长。

  关于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要考虑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需要因才施教的考虑,如果一味的将手工作业作为检验孩子学*的成效,显然这并不全面。学校要有一个教育提纲,逐步推进;教师也不能做甩手掌柜,将皮球抛给家长;家长更不能越俎代庖,一手包办。三方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三方在管理中都应有自己的位置,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只有三方共举、共同携手,才能真正将孩子的培养浇灌出成果之花。

 
 
 
上一页: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