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记那些即将消失的人和事——《最后的棒棒》
 
 
修改时间:[2018/12/31 17:07]    阅读次数:[467]    发表者:[起缘]
 

  当原始森林的深处火山突然喷涌,便是宣布着恐龙统治世界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

  而第一颗原子弹在我国试爆成功的那一刻起,“高科技”“领先”……

  这些我们之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词汇成为我们国家的标签时,被屈辱了多年的故土终于走进了现代文明的新曙光。

  沧海桑田、四季轮换,意味着事物的不断地更新和蜕变,对于这些已故的“历史碎片”,我们无法像保存新生婴儿第一次剪掉的胎发、儿时跌落的第一颗乳牙那样,完好无损的把它留住,为了不使它们悄无声息的消失在阳光之下,所以,总会有人愿意担负起“记录”的使命。

   “何苦”是这部纪录片主人为自己起的艺名,更是无数人在知晓他为此付出的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辛之后,对他发出的质问:“何苦呢?”

   如果说每一件事物的消失,都有一个象征性的“墓碑”,那么这群重庆山城棒棒军们的加速消失,则是止于“自力巷53号”的坍塌。

   很多事物,当你不去追根溯源的时候,它将只是一个路口,一个站点,唯有走进去,撕开一个口子,你才会发现里面原来藏了这么多的故事。

   诚然,如果不是“自力巷”里面的每一个人几乎都靠自己的功夫吃饭,你完全可以把这里看做是一个现成的“贫民窟”,夏季闷热,蚊虫有时甚至会叮咬的人动弹不得,冬季寒冷却又会让这些人躲在自己狭小脏乱的空间里无处可去;外面搭两片木板就是澡堂子的地方,总会让里面的每一个人忧心自己会不会一不留神赤裸着摔在大街上……

   但是撇开这些及其脏乱差的生活环境,里面的每一个人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社会人,生活在一栋“危楼”之内的他们,彼此之间也会有摩擦,也有愉悦,还有一些发自内心的良知散发出来的一点感动。

   这份纯属“力气活”的职业,在上世纪的“红利时代”一过,调转过头来,就受尽了世人的白眼与唾弃。

   正如大宋皇帝眼中的“落草为寇,逼上梁山”,这里的大多数都是因为时代或者自身各种因素相加,不得不成为了“棒棒军”中的一员。

   四处漂泊只为紧追雇主,维持生计的日子,似乎注定了这些人的一生终求不得安稳。

   里面的主人公之一的老黄就是个例子:年少四处打工,为还债娶妻,奔忙;中年四处飘零,为逃妻留下的独女,续命;晚年不得安闲,为他口中“管教不严”早婚的女儿,还房债。

   老黄风里来雨里去,当了四十多年的“棒棒”,如今,这个行业已经到了“大限”之时。

   大石一家摇身一变,成了租房的“大房主”;河南戒赌后成了街边小店的“帮工、杂工”;再不济者也可以靠着捡废品、收破烂这样轻便的活计养活自己……

   老黄到了这样的年纪,论气力是比不过年轻苦力的,又因为过于谨慎,从未动过转行的心思,即便是守着清苦的日子,他依旧不会因为别人的怜悯或者同情,多拿不属于自己的一分钱,而这些掖在塑料袋里的分分角角,打动了以利益为重的理疗店店员,使他再一次有了对抗苦难的力量;却又在“自力巷”不经意间被毁之后,固执的死守,最终得偿所愿……

   或许,亦是苍天有眼,何苦的加入,冥冥之中似乎也是为了转变“老黄”们的固执,带领着大家去建筑队做小工;帮助他们转变思维,使得已经年迈的他们懂得了在废品里淘金“变废为宝”……

   其实谁都明白,当“自力巷”被摧毁的那一刻,这些“棒棒”也注定有一天会因为各种缘由消失在前赴后继的文明尘埃之下,但是“何苦”依旧希望“自力巷53号”里的那些人,会活的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