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失而复得童年的书
 
 
修改时间:[2018/12/30 21:07]    阅读次数:[482]    发表者:[起缘]
 

  在我的童年时代曾经读过几本书,读得很有体悟,很有心得,可是这几本书后来却一一丢失了。然而丢失之后,却又奇迹般在我多年的留意中又回到了我的手边,给了我许多的欢欣和慰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刚刚上小学,在我认不了多少字之后,就发现家里有一本残缺不全的书,封面也没有了,姑且就叫它《蒙学杂篇》吧,因为现在回想起来它有如下的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子弟规、日用杂字等等。记得非常清楚的是,父亲曾经指定让我学*其中图文对照的“日用杂字”:“油盐酱醋,蒸酒烧黄,葱韭芥蒜,山药藕姜,鸡鸭肉蛋,猪狗牛羊……”因为父亲感到这些字非常有用处。这样枯燥无味的东西我哪里能看得进去,然而我却似懂非懂地翻阅了其中的《朱子治家格言》和《增广贤文》,这其中有许多是我从小就听熟了的谚语,因为母亲常常会把这些谚语挂在口头,譬如:“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利无利,常在行里”等等,虽然母亲并不识字,但是她往往一口气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谚语来,我想这一定是受了乡下教书的姥爷的影响吧,而这些谚语对于我后来的为人处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是这样一本破损不堪的书,后来却不见了踪影,也没有人再去寻找它。可是在多年之后的1994年10月9日,这一天我正在济南出差,公事之余,便寻访书店和书摊,当我在山东大学门外十几个书摊前驻足浏览时,我突然发现了一本《白话蒙学十三篇》和一套两册的《幼学启蒙图书集成》,前者封面上印有“蒙学读物之精华,处世教子之准则”。打开两本书一看,不但我先前读过的《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等等内容都在里面,而且还增加了“四字鉴略”、“龙文鞭影”、“幼学琼林”、“老学究语”等篇章,实在是传统蒙学之大成,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如今尽管人已黄昏,但却依然很是喜欢这些传统的孩童启蒙读物,翻阅之余,常常感到乐趣并受到教益。

  再一本失而复得的书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一本书是在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大姐买的,然而却变成了我心爱的读物。在那个年代里,社会上正在宣传“苏联在向共产主义迈步”,他们的共产主义竟然是“电气化+土豆烧牛肉”。学校老师常常向我们讲述苏联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及卫国战争的故事,因此,苏联那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就成了我童心最为向往的地方。所以,在我得到这样一本书后,便迫不及待地一读再读。我第一次从这里看到了对于苏联、莫斯科和列宁的描述,第一次知道了普罗米修斯、牛虻、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些名字,并为卓娅和舒拉一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书籍、热爱大自然而感动,他们生前的生活越是美好、和谐和幸福,我就越为他们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卫国战争而沉痛,越是对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而感到无比愤怒。

  书中的一则关于“丹娘”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丹娘在深夜里读完了那本书(《牛虻》),就对哥哥说:‘您以为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生活着吗?我觉着为了人们能过更好的生活,我可以把我的血一滴一滴完全付出去。’”丹娘最后真的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1918年11月,当白匪窜入丹娘所在的村庄时,身为教师的丹娘已经加入布尔什维克,白匪逼迫她供出自己同志的名字,然而在严刑拷打之下,丹娘却高喊:“他们还活着呢!他们一定会回来!”最后终于被敌人枪杀。这使我联想到我学过的小学课本里的革命烈士刘胡兰,想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我对这些坚强不屈、为了美好的理想而献身的先烈深怀敬意。多少年过去了,这之后我又读过许许多多的书,时过境迁,这本书也早已退出了我的记忆。可是在世纪之初的海云庵糖球会上,在一个书摊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突然又出现在我的眼前,翻开一看是1952年的版本,毫无疑问这就是我童年读过的那个版本,于是我就把这本书买了回来,摩挲浏览着它,又想起了童年阅读这本书的往事……

  对我童年影响最大的书,我想应当是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本书是我花两角钱从人和路上的新华书店买来的。这大约是我第一本从书店里买的书,小开本,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袖珍书的那种。当时我正在人和路小学就读,鲁迅的名字应当是知道的,鲁迅的事迹应当是知道的,但是鲁迅的书、鲁迅的文章却没有读过。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才发现其中有许多我读不懂的地方,但是那些读得懂的地方又十分生动有趣。总之就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打开了我的眼见,给我带来阅读的乐趣,引发了我的思考。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仅仅这些题目就让我想一探究竟。对于这本小小的书册,我曾经一次次地浏览,一次次地翻阅,书边磨毛了,书角折损了,潜移默化中它几乎影响了我一生的爱好和趣味儿。例如当鲁迅看到长妈妈给他买的《山海经》时写道:“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鲁迅在写到藤野先生时又这样写道:“只有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在《五猖会》中写的那些赛会的热闹场景——游行的人群,精彩的扮相,小孩子的参与……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那些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藤、叫天子、曲蛉、蟋蟀、斑蝥……我想我后来的喜欢读书,为人正直,热爱大自然,热爱民俗等等脾性无不从鲁迅那里受到了最初的熏陶和影响。

  就是这样一本书,后来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2000年我出差上海时,在福州路的书城里曾经买过鲁迅的十几个单行本,其中就有《朝花夕拾》,可这都是九十年代后的版本了。然而在买到新版本之后不久,我在父母家打扫卫生整理物件时,又意外地发现了我最初曾经读过的那个袖珍本的《朝花夕拾》,我就像重逢旧时的朋友一样十分欣喜。尽管它已然灰头土脸,边角磨损,但是30多年过后内容却依然完整。

  哦,得而复失童年的书,当我一遍遍摩挲它们时,似乎又看到了以往那个喜欢买书读书的少年的身影,不由得感慨时光之流逝,社会之变迁,感谢那些曾经给我启蒙教育,甚至成为我精神支柱的不朽文字……

 
 
 
上一页:小明算命记
下一页:丝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