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上海三则之 我的上海之行
 
 
修改时间:[2018/12/10 11:04]    阅读次数:[615]    发表者:[起缘]
 

  我第一次到上海,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那时我还是一个高中学生,第一次在没有大人的带领下,和几个同学一起踏上北上南下的列车。第一站是北京,在北京我们到北大、清华进行了观摩学*;第二站就是上海。不知为什么,走下列车,走出车站,我对眼前纷纷扬扬的大上海并不感到陌生,也许这和大姐曾经到过上海,对我描述过上海的情景有关吧。而后的几天中,除了到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参观学*外,我们便到南京路、淮海路去逛商店、逛书店,到外滩去看黄浦江,到虹口公园去瞻仰鲁迅塑像,我还在这里买了一枚鲁迅像章,让我一直珍藏到如今,因为鲁迅是我最为崇敬的现代文化名人。

  第一次到上海后,上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雄伟的建筑,繁华的街道,琳琅的商品,现代的意识,开放的风气,是一个时尚而摩登的地方。老早就听人说过“上海是东方的巴黎”,这也许和它总是开风气之先、有着引领时代潮流的勇气和魄力有关吧。总之,去过几个城市之后,令我久久难以忘怀的,就是上海。

  而我参加工作之后,由于出差——参加会议,联系工作,查阅资料等等,或者独自,或者和同事一起多次前往上海。这让我感觉,我和上海颇有些缘分。

  记得有一次去上海开会,一下火车,便见上海同行举着牌子站在那里接站。其中有一位中年女性笑嘻嘻地看着我,似曾相识,却一时想不起来。傍晚我们同桌吃饭,她才告诉我不久前在无锡开全国行业信息工作会议时,我们也曾在一个桌子吃过饭,我这才记起来,她在那次吃饭时一再说山东人如何如何好,后来她终于道出缘由——原来她的爱人就是同一大学的山东人啊。因为那时还年轻,精力尚好,开会之余,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我便乘公交车四处奔跑,一心想逛遍大上海,了解这里的环境建筑,风土人情,文化历史,物产商品,常常是手持地图,边走边看,乘车而去,满载而归,带回来一些零食和书籍。还有一次到上海开会,恰好是盛夏时节,一下火车便热得不得了,在宾馆里住下一打听,当天是摄氏三十八度,这在我们岛城是百年不遇的事情。因为当年出差,在盛夏时节也到过北京、济南,相比之下,我对青岛的凉爽才有了感性认识。可是在我们青岛,气温稍稍超过摄氏三十度,人们便喊着:“哎呀,热得不行啦!”我就心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曾经几次和几个厂办、党办的同事出差上海,都是为了去上海档案馆查询企业历史沿革、品牌和销售状况等有关资料。由于呆的时间比较长,中间又有好几个公休日,所以游逛的地方就比较多。我们曾经到过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并摄影留念,还在南京路,延安路路桥下小公园里留下小照;我们曾经到过福州路上的不少书店,每人都买了不少书,我现在家中许多鲁迅著作单行本就是在上海书城买到的;我们曾经参观过鲁迅故居和有着鲁迅纪念馆的虹口公园——我曾多次到过虹口公园,也许我的上海情结和我的鲁迅情结有一定的关联吧;我们曾经到过城隍庙,在那里买过五香蚕豆,云片糕,各类糖果,和仿古的小铜鹤;我还沾了女同事的光,在上海街头品尝了萝卜丝饼、臭豆腐和小笼包,在淮海路上吃过肯德基,这是此前在我们城市里我即便遇到却也从不问津的。

  从上海回青后,我们便抓紧工作,一部分材料用于编写企业《年鉴》,一部分材料用于编写宣传企业历史和品牌的小册子,特别是后者,图文并茂,印制精良,一时洛阳纸贵,成为稀物缺货,为企业对外宣传发挥了不小作用。

  几次去上海,我都买过许多关于上海的书籍,例如《老上海》、《老上海四马路》、《上海都市民俗》、《上海的风花雪月》、《海上剪影》、《上海摩登》等等,闲来无事,我常常会浏览阅读一番,看着看着,我从前到上海的情景就会又出现在眼前。浏览之余,我还会拿上海和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做一番比较,我想,如今,我们的城市也得以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建设的富丽堂皇,大气磅礴,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是应当向大上海学*和借鉴的。

  我喜欢大上海,如果有机会外出,大上海依然是我的首选。

  从当年从大上海回来,曾经做过一首小诗,附录如下:

  世纪之初共赴沪

  恰是秋风绽千菊

  档案馆内抄资料

  福州路上淘闲书

  桥下花园留小照

  路畔店铺休中午

  更忆客车狂奔险

  至今梦中常惊呼

  时光荏苒十几载

  每每忆起热中腹!

 
 
 
上一页:夜欺风
下一页:《无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