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在探讨美学的情感能力时了解到关于道德的争论,弗洛伊德说“性是一切的起源”,他觉得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是无意识的性欲,人的一切行为都带有性欲色彩。在他看来,这种生来具有的心理因素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宗教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把人类最早的道德描写成原始人的"俄狄甫斯情结",即男孩恋母仇父的情感引起的罪恶感和禁忌。也就是说未曾满足的性,可升华为道德、艺术、创造,以及文明,是把某种不满,被禁忌的欲望,改装、升华,转变成了道德。总结起来就是道德起源于怯懦。这样的结论可以说是彻底推翻了我之前全部的理解,我心中的道德是崇高、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类文明最具光辉的结晶。不可否认当时的我是混乱的,可我又不愿反驳,我的内心深处似乎是同意这种说法的。之后我专门了解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也思考了道德究竟源于什么,意味着什么。 在我国,道德一词最早是分开使用的,《荀子·劝学》中“道”与“德”二字首次连起来使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当时道德的概念,是从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修养两方面来解释的。而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文moralis,它的复数mores指风俗*惯,单数mos指个人的性格、品性。就如大众所理解的,道德是一种值得人称颂的社会规范,用来指导处于社会集体中的人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通过道德朝着人性完美去升华个人。关于道德人性的说法很多,像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还有英国的高尔顿通过家谱研究认为,“人从先辈的遗传中不仅继承了天才或低能的差别,而且还有内在的罪恶气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的智慧道德,“一部分随着胚胎初生时的性质而来。人的一生是什么,成什么,都是他起初的结构以及他生前生后凡能影响他的一切势力种种所成的效果”。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道德究竟怎样产生,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钻研的,在看到“湿猴理论”这个经典例子后我有一个这样的假设: 我是原始社会中诞生的第一个人类,在有了意识和思维后,我会发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物种,没有人制约和限制我,我可以做任何事,为了生存我需要喝水,摘果子吃,猎动物充饥,可以跑、跳;可以大笑、发怒;甚至肆无忌惮地砍伐树木,杀害动物。因为我没有对错的意识,只有想不想,无关良心,无关道德,做任何事既不会被赞美也不会被谴责,只是有些事有利于我,有些事对我不利罢了。 在万物演化的过程中,慢慢有了其他人类,我不再孤独无助,像其他动物一样拥有了同类。最开始我们会一起寻找食物、水源,一起无顾虑地生活。等到越来越多的人类出现后,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寻找的食物会有贪心的人争抢,不能很公平地分配食物,我自己的食物不能再独享,也有被夺走的风险,还有些人甚至会互相残杀。当然我也可以抢他们的食物,不满意不高兴了可以杀掉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这都是无关道德的,只是有些事对我有利有些事对我不利。我可以这样做,他们也可以这样,所有的人相互之间都可以这样。现在每个人都过得心惊胆战,要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安危,人类的生活也变得一塌糊涂。基于这样的情况所有人商量着制定一些标准,例如:不许随便伤害别人,不许随便抢别人的食物,否则就要承受其他人的惩罚。在这样的标准下一切又恢复平静了。 我觉得最基本的道德就是在这样发展中得来的。在一个集体内有无数的个体,他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为了调和彼此的矛盾,制定了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一代代自然而然的流传下来,经过后人的补充、发展、完善,成为了现今人类推崇、看似至高的道德、法律、宗教等。就我个人而言,道德的本质是维护集体利益的,可能它就是人为了满足和保护自己的欲望,又想让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的伤害产生的,贬意的说就是为了遮掩自己真实的物质、情感需求而编织的华美外衣。 我推翻了自己以往对道德的看法,虽然它在我心中依旧美好,但深层次上我还是认为它是有一丝虚伪的成分。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有次开学报名看到地上有一张一百元,或许在看到的第一眼时我闪过了据为己有的念头,不过我还是选择告诉了身后的父亲,他让我交给老师。当时自己的内心独白就是:交给老师是对的啊,丢钱的人一定很着急,我交给老师说不定还能点名表扬。可笑的是所谓的老师就是点头一笑,之后的表扬墙上也没有我的名字。这样的道德确实是在满足我的虚荣心中产生的。或许世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善良和罪恶,只是有些人做到了极度的善,有些人达到了极度的恶,才让人们有了善恶之分。道德可能就是在人类发展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的,现实需要有道德这样的东西来满足人类自身的某种需求,很自然的那种。就像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台风引起海啸爆发,鱼离开水会死亡,人没有氧气会窒息……这些事情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很正常的在发生。 对于道德,我可以确定的,就是基于某个体或者群体的利害。保障生存的就是有利的,是好的,是值得存在的,威胁生存的就是有害的,是不好的,是要淘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