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烽火台上笑幽王
 
 
修改时间:[2018/10/31 09:18]    阅读次数:[486]    发表者:[起缘]
 

  烽火台上笑幽王

   郑长春

   临潼骊山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烙印随处可见,周秦汉唐,多少帝王风流事汇聚于此,把苍郁山岭变成了一个意蕴丰厚的历史展览馆。华清池也好,兵谏亭也罢,我最常去的,是骊山之巅的烽火台。登临台上,迎风远眺,大河落日,恍然若梦。也许,正是这座遗迹覆盖着太多的悲壮,才让我的思绪如此稠密。

  烽火台是中国古代边防作为?望及“烽燧报警”用的高土台,隔一段距离建一座,发现敌情即燃起烽烟,邻台见后亦烟火示警,故称烽燧。因烧烟常用狼粪,又名狼烟台。骊山烽火台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后,废弃野岭,现在成了一处展示“千古笑谈”的景点!

  故事发生在西周末年。据史载:周幽王继位后吃喝玩乐,不问政事。有个大臣名褒?进行劝谏,他不但不听反把人下监。褒家人千方百计要把褒?救出,便在乡下买一能歌善舞的美女褒姒献给幽王,替褒?赎罪。幽王得到褒姒,高兴之极就把褒?放了。褒姒貌美如花,进宫后却冷若冰霜,脸上从未笑过。幽王为博得美人欢心,想尽一切办法,可褒姒仍面无表情,为此幽王悬赏求计,凡能引得褒姒一笑者赏金千两。奸臣虢石父向幽王提议用烽火台一试,幽王便带着褒姒登临骊山烽火台命人点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来,迅速带兵前来救驾。到骊山脚下,却不见一个犬戎兵的影儿,只听山上歌声阵阵,一看是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幽王派人告诉他们,其实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觉得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幽王大喜,即赏虢石父千金。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祖宗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幽王得知犬戎进攻惊慌失措,急命士兵点燃烽火救援。烽火虽起,可诸侯们因受愚弄再无人理会。逃亡途中,周幽王、太子伯服先后被杀,褒姒成为俘虏。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岂可儿戏?西周为防备犬戎侵扰,从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遍设烽火台,仅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就修筑二十多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情况的哨兵立刻上台点火,接着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周边诸侯迅速报警。诸侯看见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必须起兵勤王,前来救驾。然,虢石父利欲熏心,不顾严重后果,献计“玩火”以博褒姒一笑,手段拙劣,品行败坏,实在可恶可恨!

  “烽火不为褒姒笑,犬戎岂可覆前朝。”在民间,人们流传的是褒姒一笑失江山,视其为红颜祸水,留下千古骂名。通常看来,西周的灭亡,与这个女人和这座烽火台有直接关系。实际上,这仅仅是个表象,其内因是朝政腐败,“烽火戏诸侯”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就算没有此事发生,经历“国人暴动”后的西周已日渐衰微,积弊难返,“腐败亡国”是早晚的事,烽火戏诸侯不过一个导火索而已。因此,把西周灭亡归罪于褒姒实在有失公正。

  客观地讲,褒姒不爱笑,是性格问题,也许是天性。封褒姒为后、改立太子、上烽火台玩,都是周幽王为讨好褒姒而已。周幽王作为国君,应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安全问题。对大臣意见要作甄别,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建议要采纳,反之应予废之、弃之。更要明辨是非,奖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不可为满足私欲而胡作非为。虢石父是什么人呢?史书上说“为人佞巧,善谀好利”。这样的人敢用么?谁用谁倒霉!上有所好,下必投焉。虢石父不是不懂烽火台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但为讨好国君,置社稷安危于不顾,投机献媚,拿军事设施开玩笑,扰乱军心,愚昧之极。当昏庸的国君遇上险恶的奸臣,上演闹剧也在所难免。

  当然,导致西周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玩火自焚”,还有多种因素使然。为此,有专家提出“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说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证据是,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时,发现竹简上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这个观点不无道理,颇值探究。然而,在真相抽离的世俗中,一些思想偏激者却常常把“腐败亡国”的怒潮惯性地倾泄在一个女子身上,用“红颜祸水”的罪名来承担权势博弈的后果,未免有些不负责任。时间久了,连自己都觉得荒唐可笑。

  历史不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女孩子。如今,烽烟远去,再也听不到荒诞的笑声,只有一座默默的烽火台,高悬天地间,像一个巨大的叹号,向世人诉说着什么……

 
 
 
上一页:吃甜食
下一页:寂寞杜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