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谈谈“分子”这个知识点的几点看法 ——兰西县第二中学二中李
 
 
修改时间:[2018/10/24 12:05]    阅读次数:[554]    发表者:[起缘]
 

  《谈谈“分子”这个知识点的几点看法

   ——兰西县第二中学二中李祥久》

  就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而言,他是从宏观延伸到微观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在进入微观思维知识体系中,“分子”这一概念的引入,从理解的角度看,始终困扰着学生。

  为了搞好化学探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给学生创设轻松的学*情境。现就“分子”这一知识点,谈谈自己的成功经验、反思和看法。

  首先,科学教育工作者几十年力图解决分子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曾进行过几次的演变性尝试。但效果都是不太理想。

  大家可以从这些年来对分子的概念的调整上看。

  在70年代的黑龙江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分子能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当时学生对”原物质”是什么意思理解不透。只是机械的背诵。

  在九十年代义务教育四年制教科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删去了“原物质”,加上了“一种微粒”。但在课堂教学中效果不佳。对微观的粒子怎么能和宏观物质的性质联系到一起,学生困惑不解。

  在旧人教版课本上是这样定义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把”一种微粒”改为“最小粒子”。学生对最小粒子疑惑。尤其是学*原子、离子知识点时,对分子的“最小粒子”怀疑至深。无形的给分子概念的内涵产生了很大的迁移。甚至有的学生达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了。

  在新人教版课本中是这样定义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概念的条件限制上来看,似乎有了明确的规定。但还是对微观性的东西保持宏观性的东西联系不在一起。教学中收效甚微。学生对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产生了很多猜测。无形中分散了知识的专一性。

  其次,仅以上种种,现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所集成的所得,跳出书本的条条框框,站在书本之外,俯瞰教科书。循序渐进的,别具一格的给出分子的概念。在教学中,学生理解透彻,收效良好。如下:

  世界上周围的物质种类很多,约有一千多万种。那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堆积”而成呢?就好比我们的房屋、建筑,有的是由砖瓦“堆积“而成;有的是由草坯“堆积”而成;……。(由此,给学生创设了无限想象的情境)。这正符合学生的想象思维,符合素质教育的情境设置。

  这些物质像宏观的一些建筑一样,都是由不同的微观中微小的、幼眼看不到的微小实体粒子构成的。不同的粒子构成不同的物质。这些粒子像砖、坯、瓦…。分类一样,科学家给构成物质的这些粒子归纳为三类。即,“分子”粒子;“原子”粒子;“离子”粒子。

  不同的物质构成它们的粒子不同。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等;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汞等;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等。

  由此从另一个角度(跳开课本)引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这个时候给出分子的概念,既符合学生的思路,又跳开了宏观与微光的纠结。

  分子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粒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有什么化学性质,构成该物质的分子就有什么化学性质。如:氧气助燃,氧气分子也助燃,……;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分子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如是而已。

  有一点要特别强调:分子保持不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有“三态”,分子没有“三态”。给同学们创设丰富的空间想象力。

  分子之间有间隔。如:气体体积能压缩,品红能均匀的分散到水中。………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如:我们能闻到物质的气味,墙里开花墙外香。……。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3x10-26kg。如果用一个水分子质量与一个乒乓球比较,好比乒乓球与地球相比较一样。一滴水(20滴约为1ml)里大约有1。67x10 27方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 万年才能数完。……。

  再次,就以上 叙述、恰当的比喻、想象思维,完全可以把微观的知识观点用宏观的知识观点去理解和接纳。达到了抓住重点,分散难点的教学效果。

  最后,就以上种种,是我几十年的经验与反思所集成。付诸于教学中收效甚佳。

  黑龙江省兰西县第二中学,李祥久。于办公室草。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