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我的读书习惯的养成之路
 
 
修改时间:[2018/09/22 10:07]    阅读次数:[480]    发表者:[起缘]
 

   算起来,开始大量接触书籍还要数刚入大学那会儿,可能是因为高中环境有限,家长又管得严,来到大学又不像其他学生那样多才多艺的原故,想着杨绛老师曾说过:想太多,是因为读书少的原因!于是在大学开始了我的读书之旅。

   这几年时间不是很长,却养成了*惯,直至今日,从一开始的腹内草莽,到现在虽说不上学富五车,却也不再莽撞青涩。

   读书的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那一刻的恍然大悟,有过痛哭流悌,有过捧腹大笑,旁人也问过我的感受,我只能说身在此山中才能体会。

   刚开始读书时候,对书还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兴趣,想着反正学校时间那么多,不如多看看书,自古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嘛!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严格要求,看得顺眼的就好。就像刚开始看外国文学,虽是名著,却令我味同嚼蜡,一大堆拗口的名字如:奥布朗斯基、禹贝尔•卜来韦、康斯坦丁•列文等等一系列令我头大的名字,不仅记不住,碰到它们的亲戚完全就会混乱,一气之下不看了,注意这里指的是外国文学。

  不看“外文”,那不就转到“国文”了。我对故事性的书比较感兴趣,对,就从这开始,不要忘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哟!

   别说,还真看了不少,比较记得的有回族女作家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余秋雨《借我一生》、余华《活着》、三毛《撒哈拉沙漠》、杨绛《我们仨》、曹雪芹《红楼梦》、俞敏洪《我的青春我作主》、罗贯中《三国演义》、柴静《看见》……读着读着也不觉枯燥了,仿佛有一双魔手带你身临其境,让你所有的感觉享受文字带给你的世界。

   后来无意中接触到些许外文,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高尔基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还有他的《母亲》、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也不觉晦涩难懂了,那些长且难念的名字自己会想办法缩短或想其它办法记住它,逐渐有了兴趣,不禁让我有些意外之喜。

   再后来,看的书多了,有了自己的喜恶,也会根据这些作家给出的意见看些其他的书,自己的局限也渐渐扩大。

   像一些战争类、哲学、兵法、科幻、悬疑、推理、架空、短篇、营销、心理等等都有涉及,自己的视野打开了,竟然发现自己犹如那结壳的蝉,正一点点儿地脱变。感触最深的是身边那些同学,那些事,我发现我不如以往那般冲动了,并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以前坐着都会架起一只脚吃饭的不雅之举,到现在可以吃不露齿的文明之态,着实令自己暗喜,虽然不知自己为何会这么在意外在的举动,但我可以确定是书给我的改变。

  不知道是谁说的话: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时,脸就藏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州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让我明了,阅读不只是知识,更是魔力。

   有朋友跟我说,我看是看了,可感觉没用,的确,在看书的过程中,有很多自己看了却又不清楚书中讲的什么,我也曾觉得没用,但我依旧坚持着,就像俞敏洪,一个一手创建“新东方”英语却可以将其在美国上市的农民,一位我觉得具有“仁”的老师,他说过:看过的书忘记了又怎样,最起码当别人在讨论这本书的时候,你也可以很自豪地说“老子也看过”!所以我一直坚信,当下不懂,不代表以后不懂,以后不懂不代表永远不懂,经典之所以能存芳百世,自然是可以渗透人心的,就看自己的理解境界了,正如村上春树所说:不必太训节于当下,也不必太你忧虑未来,当你经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人生的长链不论是金铸的也好,铁打的也好,荆棘编成的也好,花捧起来的也好,要不是众多自己在终身难忘的某一日动手去制作那第一环,你也就根本不会过上这样的一生了!